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19期
编号:13124909
家校合作:共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19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中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的奠基阶段,对个体身心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地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截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庭对个体心理的发展有基础性作用,同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亲子教育,所以家庭有必要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充分发挥自身功能。

    一、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在1979年提出了环境系统与发展的个体相互作用的假设,即生态系统理论,这一理论为中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 http://www.100md.com
    环境层次在空间上从小到大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四个层次。这四个环境系统是层层相套的,从微观环境到宏观环境把发展的个体逐层包裹起来。而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程度大小,也是依据环境离个体生活的范围远近而决定的,离个体生活最近的环境与个体的发展互动作用最大。而且,这四个环境系统之间还存在着永不停顿的交互作用。在时间维度上,一方面,个体本身随年龄而不断成长;另一方面,个体所处的周围的四个环境系统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生态化运动的关键点就在于要考虑发展的个体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变化,更全面地考虑到可能影响个体发展的一切因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作为个体生长和发展的第一环境,在个体成长中发挥着奠基性作用。家庭条件、家长文化背景、家长自身的性格特点、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氛围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习惯养成。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家庭属于青少年发展中的微系统,尤其在儿童入学前,家庭是个体发展最主要的场所。入学之后,个体在校生活占到大部分时间,但是家庭系统的巨大作用仍然是无法取代的。无论时间如何变化,家庭在空间和结构上如何变化,家庭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一直存在。正因为如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学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也和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治愈方面,有了家庭的配合便会事半功倍,因此很多情况下需要家校合作来帮助学生成长。
, 百拇医药
    二、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请进家长,能够提高家长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家长们对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关切程度。社会竞争压力大,部分家长和学校持有这样一种教育态度:学业成绩比其他方面更为重要。家长因为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应有的重视和正确的认识,在学习上不断给学生施加压力,引起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建构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能够发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的主动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家长在教育子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难以推卸的义务和责任。无论是从心理学理论来看,还是从法理层面分析,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都不能也不可能缺少家长这股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

    效果。

    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还有助于家长的自我成长,促进家庭整体心理健康。部分家庭中,家长自身在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家庭内部的和谐比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更重要。而家长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不仅可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学习和成长,有助于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
, http://www.100md.com
    氛围。

    三、国外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别是近20年来,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不仅针对学生,而且面向全体教师和家长,同时兼顾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相关人员。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工作模式方面也日趋多样化。这些模式注重将家庭因素与学校、社区等因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通过加强有意识地对教育环境、教育政策及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的专门设计,使教育具有亲和力,成为学生和家长都乐于参加的活动;重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制度的建立。

    在美、德、日等国家,不论大学还是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区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家庭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形成这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是这些国家通过政策和法规的引导和规范,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些国家家校合作工作模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探索出适合不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方式。
, 百拇医药
    在家校合作的制度建设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家校合作教育探索的起步较晚,明显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的问题,尤其在对家长教育责任立法上存在空白,这使得我国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上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章法。再加之我国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建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较低,这也是影响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完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大力倡导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参与进来,提高社会整体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为家校合作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最终形成学校—家长—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制度约束下,还要给予学校必要的自由度,发挥其主动性,根据本校特点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

    四、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思考

    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很多地方早已将其实践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笔者曾在呼和浩特市某中学参观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该校心理教师介绍,他在长期的个体心理辅导中最常用的是家庭辅导,同其他的咨询方式相比,家庭咨询效果较好。可见,家庭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构建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家长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 百拇医药
    首先,有学者将家校合作分为“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模式。顾名思义,“以校为本”是由学校主导的家校合作模式,“以家为本”的特点则是以家庭为中心。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学校要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与其他知识性学科教育不同,学生心理发展受家庭影响很大,而且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取向方面,“以家为本”较之“以校为本”更能针对不同家庭的不同学生,能较好地解决不同学生的特殊问题。但是在有些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领域,必须以学校的专业心理教师为主导进行,这样不仅能够更科学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一次再教育。

    其次,要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基础设施,同时重视心理健康的知识普及宣传工作。个体心理辅导和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心理咨询的开展离不开必要的心理咨询场地及器材,因此,学校应具备必要的心理咨询基础设施。另外,我国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必要的关注,不具备相关的心理知识与技能,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提高家长的认识。

    最后,学校可以将每年中固定的时间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放日,在校园集体活动如学校运动会等活动中,邀请家长参与,设置一些家庭比赛项目。这不仅能让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有助于家庭关系和氛围的改善。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政教处,呼和浩特,010031)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霍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