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21期
编号:13124502
促使学生心理质变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团体辅导(3)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21期
     那么,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潜意识心理内容的设计是如何进行的呢?

    2.团体辅导过程中积极情绪与积极、高效知识之间的合理构建,将产生质变性的态度、行为甚至个性的积极改变。

    下面是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学生们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们带着这种积极、上进、一往无前的激情状态去运行某些足以改变学生态度、行为、思维乃至个性的重新建构潜意识心理内容的过程。

    例1:“同学们,战无不胜的你,此时此刻再想想当你信步走进考场时,你大脑中回荡着的是什么念头?是自信、是镇定自若、是主动地去做好考前的一切准备……然后在座位上用小程序放松再一次调适自己的情绪;把你的情绪调适得更积极、更轻松……今天这场考试,你赢定了!”

    这是将积极情绪与进考场后做什么和想什么的程序性知识之间建立起积极条件性情绪反应,融合成一套只要一进入考场就自动运行的积极、高效的S—E—R系统的自信行为系统。这是使团体心理辅导课堂上的激情与学生进考场时的态度、思维、行为之间建立条件性情绪反射。只要以后学生自己稍加巩固练习,就会使有轻微考试焦虑情绪的学生获得一个进了考场就不再紧张,而且积极有为地、高效地、自觉地调适自己的情绪以准备考试的元认知智慧技能。
, 百拇医药
    这一技术原理也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礼貌行为、社交行为、积极性格等典型的态度、行为、思维系统的团体培训。

    例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你带着走进你向往已久的大学校门时的自豪和激情,走进教室,来到课桌前,坐下来面对数学作业……你还有懒惰、倦怠、畏难情绪吗?还有磨蹭、拖拉、分心的习惯吗?此时此刻的你,每一根神经都激情地跳动着,你体会一下你的大脑是多么轻松、敏捷、兴奋,你迫不及待地开始读题……你豁然开朗,啊哈,灵感来啦!我知道怎么算啦……数学,原来你也是欺软怕硬呀!看我的!”

    把心理辅导课上的激情和原来“害怕数学”的学生见到数学作业的情境结合,促进条件性积极情绪反射和积极态度、行为、思维反应的形成,以此代替以往在数学作业面前的消极态度、行为和思维反应。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解决学生常见的伴随消极情绪的学习行为、个性行为等问题。
, 百拇医药
    3.让学生刚刚绽放出来的美丽心灵之流与他们即将面对、面临的典型问题困境(态度、行为、思维产生的刺激点,即S点)建立起牢固的产生性反射联系,改变消极情绪、消极态度和思路,多次练习实现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方式。

    所有学生的消极态度、消极行为、消极思维、消极观念、消极性格等,无不是由于某特定的刺激点引发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认知(包括思维)反应、态度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等。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学生在家一个样在学校一个样,在这个教师的班级一个样在另一教师的班级又一个样的原因。也就是说,所有的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态度或个性反应等,都是有S和R的,即有条件刺激为前提,有自动的态度、行为、思维为反应。心理辅导跳过或忽视这些关键的过程,必然是低效的和形式主义的。

    因此,元认知干预技术团体心理辅导的又一个关键技术点就是在学生们积极情绪被调动起来而塑造其潜意识中的积极心理结构的时候,一定要找准、设计好引发这些积极态度、行为、思维、个性反应的刺激点。这也是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抑郁症、神经症能够保证患者不再复发的关键技术点之一,也是学生离开心理辅导课堂以后,其已经形成的积极态度、行为、思维不会“旧病复发”的关键环节之一。
, http://www.100md.com
    例3:“同学们,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当你有了待人宽容大度、遇事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以后,你是多么为自己已经形成的优秀品格而自豪……当你再遇见你曾经闹过矛盾或不喜欢的教师、同学的时候,你还会态度消极吗?还会躲避他们吗?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此时此刻的你,脸上绽出发自内心的善良、大度、自信,带着得体的笑容迎上去,打招呼,得体地表达你的关心和友好……哇!我好了不起呀!”

    在团体心理辅导进入高潮阶段时,高中生、大学生们跟随教师的思路,把这段话在满怀激情的状态下想象一遍的过程,就塑造了一个特定的积极态度和行为程序。这个程序在一般人大脑中只要运行一两次,就能够变成现实生活中自动的态度和行为。

    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如何保证学生在辅导中心理发生质变的问题几年前就提出了。有关实验校和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所技术人员只是零星地进行过尝试与探讨,一直未成体系。这次涿鹿县实验小学魏萍老师的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验课一步到位,对上课内容、教学规模、操作方法、校内大面积实施等一系列问题,都作出了探索。本文仅将其中比较关键的几个问题梳理出来,供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和研究中

    参考。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金洪源)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