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23期
编号:13124003
在家上学:一个值得商榷的教育选择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23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个性;自我认同感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查统计,在中国大陆大约有1.8万人的在家上学群体(包括父母、教师、孩子),父母是孩子日常教育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在家上学,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吗?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理由,主要是对学校教育不满,认为学校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不能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在家上学是作为学校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一种教育现象,其目的是想消除学校教育的弊端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但是,我们姑且不论在家上学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单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讲,在家上学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第一,父母不宜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

    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教育者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懂得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要以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进行教学。教材的内容不单纯是知识的罗列与堆积,它包含着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思维方法,因此教育者通过教材向孩子传授知识的过程,不仅是孩子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形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受过所教授学科专门的、严格的训练。
, 百拇医药
    从中国教育史上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就不主张父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颜氏家训》中记载,有人问:“陈亢听到君子故意疏远自己的儿子便很高兴,这是为什么?”颜之推说:“这就是说君子不宜亲自教授自己的子女。比如,《诗经》有讽刺骂人的言辞,《礼记》有回避嫌疑的告诫,《尚书》有违礼悖乱的记载,《春秋》有对淫邪的讥讽,《易经》中有备物便民的卦象,这些都不是父子之间所应谈论的话题,所以君子不应亲自教授自己的子女。”

    第二,父母容易对孩子造成过度影响。

    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兼作孩子的老师,这就会使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无形中父母会对孩子产生过度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父母的过度影响不利于孩子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成长的核心问题是确立自我同一性,或者说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且连贯的知觉。青少年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同一性问题,才能获得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孩子在家庭中要有相对宽松的个人空间。父母要鼓励孩子进入广阔的社会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与体验中发现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父母要对孩子的选择和尝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百拇医药
    父母的过度影响则会阻碍孩子在尝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外国教育史来看,英国教育家罗素曾专门论述父母对孩子过度影响的危害。“一个常与儿童接触的成人或许易于支配其生活,以致即使在后来的岁月中,仍可使之成为自己精神上的奴隶,这种束缚或许是智力上的,或许是情感上的,或许二者兼而有之。”“一个成人,甚至是一个少年,不应当受到其父或其母的过度影响,以致不能独立地去思考或感受。”“父母和教师的过度影响应当极力避免,因为在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中,僵守前代人的观念是极其危险的。”

    第三,在家上学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许多父母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一个理由,是认为学校教育不尊重孩子的个性。但是个性是存在于共性之中的,个性的自我是在一定的关系中实现的。父母的本意是避免学校教育对孩子个性的压抑,同时却又走入另一个极端:由于缺乏同伴交往,容易使孩子形单影只,产生离群索居的倾向。

    英国教育家罗素生于豪门,自幼在家接受教育,他后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时说:“我自己也是单独教育的产物,这种教育直到16岁才告终结……当我开始和同龄人交往时,我才知道自己是个尖酸刻薄、自命不凡的人。至于我会将这种‘德性’维持多久,是不能由我本人说了算的。”罗素作为一个父亲,在思考自己孩子的教育时说:“世上想必有许多与本人相似的父母,他们有年幼的孩子,并急切地要使自己的孩子接受尽量好的教育,但又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多数现存教育机构都存在的诸多弊端(evil)的戕害……诚然,他们可以通过聘请家庭教师(by means of governess and tutors)的方式,在家里教养孩子,但是这种做法会剥夺孩子本性所需之伙伴关系,而缺乏交朋结友之道(companionship),教育的若干基本要素必定是缺乏的。此外,让一个男孩或女孩感到自己‘形单影只’(odd),与他人有别,则极为有害。这种因父母而产生的情感,几乎可以肯定会使孩子迁怒于父母,并导致他们对父母视为寇仇的一切事物却偏要奉若至宝。”
, 百拇医药
    尽管在家上学存在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但是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它是学校教育问题最直接的反映。因此,无论是接纳学校教育,还是支持在家上学,都不应该偏离“怎样才能最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这一主线。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就各种教育理论的争论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理论上的深刻分歧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和虚构的。这些分歧是从一个真正的问题的各种相互冲突的因素当中产生的……无论什么意义深长的问题,都包含着暂时相互冲突的种种因素。解决的办法,只有离开已经固定了的那些名词的意义,从另一种观点看,也就是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些因素。但是,这样的改造意味着思想上的艰苦努力。一味坚持早已说过的东西,四处寻找支持它的东西,以防非难,较之试图抛弃已形成的观念和摆脱已熟悉的事实要容易得多。”

    我们用这样的思路来看待学校教育与在家上学的对立,其根本问题可以归结为“怎样才能最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我们不妨暂且抛开学校教育与在家上学的对立,重新审视学校教育与在家上学,取两者之长,扬长避短,使孩子得到最大的益处。
, 百拇医药
    首先,学校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孩子在学校中接受教育,不仅能够系统地学习知识,而且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能够逐步通过教育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把属于学校教育的职责交还给学校。其次,学校教育是有缺陷的,它最为人诟病之处就是“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论优劣”的模式对孩子个性和性格的磨损。无尽的考试和排名,给家长和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体制下,人人都可能是失败者。这个弊端只有靠家庭教育来弥补。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弥补学校教育的偏差呢?

    第一,尽量帮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没有哪一个孩子甘心落后,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有些孩子的落后,其实是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他需要帮助。因此父母要针对孩子的情况,给以孩子具体的、实在的帮助,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让孩子在学业上体验成功感。

, 百拇医药     第二,正确看待成绩和排名。应该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而且每个班、每个学校有第一名,就有最后一名。如果父母尽力做到家长的责任,孩子在学业上也付出了努力,那么就不要苛责自己和孩子。

    第三,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和特长。父母要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使自己的天赋、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在发展中找到自我,逐步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父母要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学校升学考试对孩子性格的磨损,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胜利庄路12号,济南,250031)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 百拇医药(徐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