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24期
编号:13123977
发现自我的心灵微光(4)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24期
     《了凡四训》中写道:“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这种自我革新的决心让我震惊。只有超越以往的成绩、成见、思考,才可能有新的发现,才可以发现更大的世界。对于以往的思考,我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并不都正确。就如同《易经》中讲到的阴和阳一样,你看到了阴,并不等于没有阳。如上文中讲到的温柔的教育风格,有时候还需要加上当头的棒喝,让处于混沌中的学生惊醒。因为有时候非暴风骤雨不能让干涸已久的土地滋润起来。自此,我变了,变得比较“open”,变得更为灵活,变得更加勤勉、更加积极,变得更为善解人意。

    我内心那个强大的自我就是这样的:只要我内心是基于善的教育和善的感化的,只要我一直在努力在修养自己的内心和学识,只要我保持开放的姿态去吸收各方面的正能量来丰富自己,只要我具有善解人意的智慧和情感,只要我始终是积极的并能传达积极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我就不惧任何的教育难题和生活难题,这样的我就不再需要外在的荣誉来肯定自己。现在的我,未来的我都将必将是“富裕”的充实的。

, http://www.100md.com     作为语文教师,我有得天独厚的走出黑暗的资本,只是之前身在宝库而不自知罢了。这个宝库就是——诗歌,或者叫诗歌的教育,诗歌的启迪,诗意的眼光。正在遭受这种负面情绪的困扰时,我读到了一首外国现代诗——韦利夫人的《现在不要让希望》:

    现在不要让满怀慈悲的希望

    再用苍鹰和羚羊来为自己作譬,来扰乱我的心思,在本质上,我知道:我既不是此,又不是彼。

    我是人,所以生下来就孤零;

    我是女人,所以人间苦辛饱尝;

    我能够活下去,就是靠石头中

    所挤出来的那一点点营养。

    岁月戴上无理和无情的面具,排成单行一个个在我面前走掉;
, 百拇医药
    可是没有一个引得起我的恐惧,更没有一个逃得过我的微笑。

    (林以亮译)

    这首诗读得我泪眼婆娑,诗人写出了身为女性、女教师的痛苦,我们既不是苍鹰又不是羚羊,在现实中我们得兼具两者的特质。生活带给我们各种艰辛,我们艰难地存活,可是无理和无情的衰老等还要一一经过我们的面庞。但是,这首诗最后一转,“可是没有一个引得起我的恐惧/更没有一个逃得过我的微笑”。这不仅是一首好诗,更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艰难,我们只有用微笑善良柔婉去对抗,在这看似鸡蛋与石头的对抗中,却出人意料地每每是鸡蛋占上风。因为这是颗诗意的鸡蛋,乐观旷达的鸡蛋。

    于是,我带着这种诗意的目光去看生活,去看世界,世界和生活仿佛在我的面前确实变了模样。荷尔德林在他的《致青年诗人》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弟兄,也许我们的艺术正在成熟
, http://www.100md.com
    因为它像少年的成长酝酿已久

    不久趋于静美

    但请心地纯正,如古希腊人一样

    对诸神要热爱

    对世人要心怀善意!

    切忌自我陶醉,切忌冷若冰霜!

    勿流于说教,勿平铺直叙!

    若是大师使你们怯步,不妨请教大自然。

    这首诗虽然是写给青年诗人的,完全也可以用来写给年轻的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要丢掉善、敬和对学科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遇到困难,用诗意的目光投注大自然,它会教给我们应对一切的智慧。
, 百拇医药
    这样,向书本、向自然保持开放和接纳的学习的态度,保持善和爱,发展理解和同情心,勤奋地学习和修养自身,我完成了自我造血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教育的路途多起来了,教育的方式丰富起来了,教育也更为灵活起来了。我也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走出了心灵的黑暗隧道,来到光明的洞口,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为自己终于完成了自我的疗救。我在日记中曾写道:

    我发现在生活中我是个随和的人,是个愿意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人,是一个能理解学生内心的痛苦的人,是一个恋家的人,是一个为了孩子努力奉献和奋斗的人,是一个积极努力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师,是一个满怀同情怜悯愿意施舍和帮助弱者的人,是一个面对生活的艰难从来不放弃希望的人。

    我发现自己原来拥有这么多的优点,接受了命运这么多的赐予:有一个幸福的家,健康快乐的孩子和父母,心爱的职业,可爱的学生,自己的安乐窝,拥有内心不竭的梦想。我真的很幸福了,我没有理由不去满怀激情地生活和工作。
, http://www.100md.com
    于是从那一刻起,那个整天疲惫不堪、疏懒无力的我不见了,那个精力充沛、激情洋溢、面带微笑的我诞生了。我每天上班走半小时,腿脚在锻炼中灵便,大脑在思考中灵敏,真的有种新生的感觉。

    走出黑暗,心里还留有在黑暗中痛苦的阴影。我想,走出黑暗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记得鲁迅在《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里提到:“我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你到那边去,从此快乐地度日,幸福地做人。”我每每为他的真挚和伟大所感动,我能效仿他做些什么呢?或许因我有走出黑暗的经历,可以帮助那些如我一样在黑暗中挣扎的朋友们走出黑暗,给他们一丝如萤火般的光亮。在教师的团队中,在妈妈的队伍中,在所有缺乏自我认同的人群里,那种身处黑暗的窒息感,让人难以释怀。我试着把自己的经验和做法与身边的同行交流,他们希望我能写出来,面对善意的赞扬,我一直以才疏学浅为由推脱。因为我认为那是专家的事情,我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位教师而已,远没有什么可以给读者分享的智慧。而北师大教育学部张华君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写作的意义不在于分享教书的成就,而在于分享从痛苦中苏醒、自我救赎的经验和体悟。既然是这样,我愿意变成那只萤火虫,或许可以给后来的探寻者以光亮和启迪,哪怕只是引起教师们内心的感同身受。这也算卑微的发现吧。

    (作者单位:北京二中,北京,100010)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洪, 百拇医药(唐中云)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