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5年第2期
编号:13121496
我要去哪儿?(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2期
     〔关键词〕绘画治疗;家庭辅导;角色扮演

    一、事件回放

    “小李老师,有急事找你!”某日上午9:45分,我接到德育处的电话:“五(4)班一名男孩离家出走了!”我直奔学校德育处,从男孩(以下均称林)家人处得知:早上7:00之前,林趁家人睡熟的时候就离开了;7:50分时,学校和家人确定孩子没有上学,到处寻找无果;9:30分的时候报了警,立了案,各方启动相关资源协助寻找。接近11:00的时候,在林外婆家附近的竹林里找到了林,大家松了口气的同时,一个问题浮出来:林,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为什么会选择离家出走呢?

    二、案例起因

    林为独子,小时候交给外婆抚养,两岁多便被送至托儿所。林妈和林爸均为高中学历,林妈曾经喜欢赌博,几年前输光了家里所有积蓄,林爸从此不愿回家。即便在家里,夫妻也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打闹。直至现在,双方虽然保留着婚姻关系,但仍然是分房状态。林爸林妈均是工厂工人,每天加班到比较晚,很少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更别说辅导功课了,连晚饭都做不了,林经常只能到爷爷或外婆家吃饭。听林的班主任介绍,在学校里,林时常不上学、不写作业,老师们谈起他都摇头叹气。
, http://www.100md.com
    三、辅导经过

    (一)第一次面谈:舒缓情绪,书写内心

    当天返校后,林瘫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低着头,双手紧握着。由于之前我担任过他三年级的心理老师,他对我保留了一些好的印象,于是我从以前的课堂情况谈起开始进入和他的对话。考虑到他当天上午离家出走可能受到了外界以及自身各种复杂情绪冲击,我没有一开始就进入直接谈话,而是邀请林先进行内心的自我对话,即写一则内心日记,目的是帮助他释放内在情绪的同时,平静自我。我事先解释,这则日记是他内心的自由记录,他不用担心写得好与不好,也不用担心内容的规范,只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着轻柔的放松音乐响起,整个咨询室里安静极了。林沉默了几分钟后,开始写内心日记,内容如下:

    “我的好朋友有叶××和黄××。叶是我以前最要好的朋友,但是他已经转学了;黄和其他人与我不怎么聊得来,所以有时候我很不开心。在家里爸爸和妈妈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我很不开心,因为我看见他们吵架而我却无能为力,所以我很不开心。作业一有不会的题目,我就心烦,头好像爆炸一样,跟着下面的题目就不想写了。而且我也不想麻烦别人来教我,当然除了在学校里。现在,在我外婆家,我感觉很开心,因为我外婆对我很好,还有我表弟和我玩,所以我觉得开心。但在自己家里有时候能感受到家里的温暖,有时只能面对冷漠,那个时候我很不开心。”
, http://www.100md.com
    写完日记后,林的双手开始放松,他的情绪在书写的过程中慢慢平复下来。我从他手中接过日记,对他说:“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老师向你保证,在没征得你同意前,这则日记我不会给学校其他人看,我会为你保管的。”林的眼中闪过一丝感激。

    从他的日记来看,他的“很不开心”出现了四次,不开心的原因是父母经常为了小事大吵大闹,他对此觉得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还伴随着自责和挫败倾向:“当父母吵架的时候,我很想做点什么,可是什么也做不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无助、自责和挫败,也是孩子离家的深层次原因。

    针对他的无力感,我同理了他的情绪。

    “林,老师理解你的无力,你很想做什么,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很挫败,是不是你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一种自己挺没用的感觉?”

    “是的。”

    “林,你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时,你选择离开了家,当时想做什么呢?”
, http://www.100md.com
    “我不知道怎么办,也不知道做什么,只想一个人静一静,去没有人的地方。”

    “嗯,老师理解,当你很迷茫、很无助的时候,你内心其实很乱,很想静一静。”

    “嗯。”林轻轻点点头。

    “老师有个建议,可否下次在内心很乱的时候,或者感受到孤独、无助的时候,来老师这个小屋,这样老师就知道你是安全的,以免在外面出现不安全状况,你觉得怎样?”

    林点点头。

    “相信老师,你不是一个人,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来,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来面对困难,逐个解决它们。来,握握手。”

    我主动握住他的双手,他没有抗拒,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了。
, 百拇医药
    在建立良好关系后,首先,我从他日记中的“无助感、内疚感”的情绪点出发,引导他认识到父母关系不好有许多客观的复杂原因,父母作为大人应该对自己的婚姻关系负责,而这个责任不需要由小孩来承担;其次,明确一个家庭中小孩的能力范围与责任,比如每天坚持来上学,尽量写好作业,这是他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引导林思考自己的责任是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这样就不需要有内疚了;最后,进一步引导他认识到如果采取离家出走或者逃学的方式,结果并没有真正帮到父母,还可能会让父母着急,这种方式潜意识是想促成父母和好,以达到父母双方共同关注自己的需要。

    (二)第二次面谈:进一步作绘画投射评估,制定针对性方案

    为了进一步了解林的内心,这次面询,我让林作了绘画方面的辅助评估。林的自画像(见图1)是一个哭泣的小孩,眉头紧皱,表现出了他内心的伤心、无助、郁闷。

    图1 林的自画像

    林的房树人画像(见图2)是一个孤独的小孩站在窗边向外望。门是关着的,表明孩子的内心对外界的矛盾心态,既想和外界有所联系、有所沟通,又害怕直接面对;将门封闭,反映了他内心的不安全感。

    图2 林的房树人

    结合林的绘画和林的日记可以看出,林在学校其实是缺少核心人际支持的。林在日记中写到自己最好的朋友转学了,并在这次聊天中谈及此事,还是很难过;他还曾恳求父母帮忙与朋友转学到一起,但无果。他谈到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很一般,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时觉得自己很孤独,没人和我玩”。另外,我了解到之前因为他有时不上学,不写作业,老师们也对他评价很低,影响到他内在的自信。, 百拇医药(李秀文)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