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5年第6期
编号:13119741
学困生成长误区的分析与对策(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6期
     〔关键词〕学困生;尊重;批评与表扬;分层评价;多元智能

    在学校里,经常能够听到教师在办公室聊天时不经意中说出这样的话语:“看看你们班的那个×××,什么都学不会,笨死了……” “这么简单的题都出错,真不知道他脑子是怎么长的”……在工作总结会上,“差生”也成了教师们口中的高频词汇。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是表现出无奈、反感,甚至厌恶,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

    一、观念误区——差生与学困生

    虽然现代教育理论家们早就已经证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以智力为核心的知识技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在这样一种知识结构、教育环境下,考试成绩作为最基本也是普遍被教师、家长、社会认可的评价标准在学校中根深蒂固,由此衍生的“唯学习论”虽然经过课程改革的洗礼已经有些动摇,但是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还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既然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必然就会出现成绩优秀、成绩一般和成绩不佳的学生分类。久而久之,那些由于学习能力、方法、智力、环境、兴趣等限制,成绩一贯不佳,无法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更无法通过学校学习获得足够成就感的学生也就成为了教师口中的“差生”。
, 百拇医药
    我们一般将在行为品质、个性发展、道德观念上有问题,对整个班级乃至学校都产生极为恶劣影响的学生称之为差生。这类学生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这里不多赘言。但是我们是否意识到,差生和前文提到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困生还是有区别的。学困生最初并没有行为、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而仅仅是学习上有所欠缺。学生在学习上无法取得成就感,无法体现价值,他就会去尝试用其他的方式展示自己。然而由于在认识上的误区,我们一些教师阻碍了学生在班集体或者学校中展示自己才华、获得他人认可的机会。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瞧瞧你那个分数!考得这么差还想参加合唱队!想什么呢?成绩提高之前,一切学校活动都禁止参加……”学困生无法通过正当途径寻求尊重,获得成功的满足,只能去尝试那些能够吸引同学和教师注意的“非正当途径”,并逐渐被我们的教师在无意识下推向差生的深渊。首师大一位教授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学校遇到问题学生就放弃、处分、开除的话,不仅表明教师的无能、学校的无能,更表明教育的无能……”这样的言论虽然有些理想主义的味道,但是也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对于学困生,我们就没有挽救的办法了吗?毕竟,“让每一个自己教的孩子都不能掉队”是大部分教师都有的信念。教师们有愿望改变学困生的现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才能改变学困生的现状。
, 百拇医药
    二、教育误区

    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根源于对学困生教育的误区。

    (一)补课就能提高成绩

    教师们改变学困生的方法一般就是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在高考指挥棒的大环境下,只有成绩良好,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考入理想的大学,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教师们拼命想帮助学困生们提高成绩,也算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说,补课是教师针对学困生最常用的方法,哪个学科差就补哪个学科。俗语说,“笨鸟先飞”,只有花费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时间才可能把落下的知识补回来,才有可能提高成绩。这已成为教师的普遍认识,可是这种补习真的是学困生的发展需要吗?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被认可并体现自己价值的需要,学困生在补习过程中根本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由于学习成绩不佳,他们对学习已经有些厌恶,甚至希望通过逃避学习来回避自己无法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自卑”。一天的学习对他们而言已经是“煎熬”,再让他们把放学回家休息甚至周末放松的时间拿出来被迫接受“单练”显然对他们而言是极为痛苦的。学困生们很难进入角色,更难将教师们辛辛苦苦准备的补习内容装进自己的脑子。他们在补习过程中根本感受不到教师们的认可,只能不断积累着挫败感,甚至还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厌恶。可见,简单的补习显然不是很理想的办法。
, 百拇医药
    (二)泛化的批评与泛滥的表扬

    教师们对学困生永远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补课效率的低下,促使有的教师对学困生失去了耐心,从耐心的教授变成了简单粗暴的批评。批评没有针对性是很多教师的问题,学生无法从这种泛化的批评中找到自己错误的“关键点”,无法理解教师批评的理由,甚至由于批评激化学生和教师乃至学校之间的矛盾。既然批评不可取,那么表扬又如何呢?

    时下“赏识教育”非常流行,很多教师认为对学困生们伸出大拇指,经常激励表扬他们,成为改变学困生厌学情绪、改善学困生学习动机、提高学困生成绩的有效途径。

    但是,教育实践中教师是否善用了“表扬”呢?

    现在很多教师把表扬当作家常便饭,为了提高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就拼命地表扬他们,一点点进步就可以换来以前很少听到的赞美。这样泛滥的表扬,前期的确可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困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但是过多的表扬使得表扬这种外部动机对学困生的刺激越来越淡化,正向的影响也越来越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教师对学困生表扬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成绩的提高,仅仅是针对成绩的变化,而没有深入探究“学生成绩提高”表面现象所掩盖的真实原因,比如好的学习方法、勤奋的学习态度等。这种过于简单的归因使得学生在得到激励,希望进一步提高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哪方面做得好,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继续提升。表扬的功效大打折扣,当表扬这种外部动机无法内化为学困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时候,一旦教师减少或者停止表扬,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出现明显的衰退。

    其二,过多的表扬有可能造成学生对这种正性影响反应的“迟钝化”。表扬带给学生的正面“刺激”越来越小,学生从表扬中获得的成就感越来越低,最终使表扬失去应有的功效。, 百拇医药(刘曦)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