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5年第10期
编号:13118076
“非暴力沟通”(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10期
     三、 “非暴力沟通”案例运用

    开篇沟通无效的场景,若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交流,结果会很不一样。

    下午自习课,班主任去教室,看到L在用手机玩游戏。班主任把L喊到僻静处。温和地说:“L,刚才你在用手机玩游戏,是吧?”(表达观察)

    L知道老师看见了,他点了点头。

    “老师感到有点遗憾。毕竟你已经高三了,老师很希望你能考上大学,圆大学梦。(表达感受和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期待。)你有没有经常在自习课玩手机游戏?”

    “没有。”L很快接过话。班主任想,L可能担心自己认为他经常玩。

    “老师相信你。那你今天为什么会玩呢?”(老师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让学生感同身受。)

    L答:“做作业遇到难题,卡了很久,做不下去了。”

    “被难题卡住,做不下去了,很难受,需要缓解或放松一下,所以玩起了手机。是吗?”L点了点头。(老师再一次感受学生的感受,表达了深深的同理心。)

    “作业做不下去,除了玩手机还可以怎样做呢?”

    L脱口而出说:“发呆。”

    班主任忍不住笑了一下,追问:“还有呢?”

    他似乎想不出来。班主任启发他:“教室里有没有会做的同学?”他于是补充:“可以问同学。”

    在班主任的不断追问下,L有了不同的思考和回答:请教同学,看书,请教老师,试着换一个角度思考……L一口气说了好几个应对难题的办法。

    “那以后遇到难题知道怎么做了吧。请你用最适合你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好吗?(表达恳切的请求)”L点了点头。

    “还有,你好像很难抵挡手机的诱惑,怎么办呢?”

    L:“今晚回家我会把手机交给妈妈,我会努力的。”

    班主任和L友好握手,鼓励他。

    “非暴力沟通”这种平等、友善的沟通方式,超越了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突破了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搭建起了理解、信任的平台,不仅仅提高了班主任思想教育的能力,更促进了学生心智的成熟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明德中学,长沙,410009)

    编辑/马茜元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陈立军)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