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780325
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2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23期
     孩子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特征。以校园欺凌事件为例,为什么青春期攻击事件更频繁、影响更大?实际上,这与青春期大脑发育情况有关,大脑前额叶是控制情绪冲动的脑区,从2~3岁开始发育,一直持续到6岁达到高峰,之后发育趋缓,一直到20岁左右才发育成熟。故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前额叶发育不足的状态,因此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同时,大脑中的杏仁核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脑区,在青春期开始迅速发育,故青春期学生比儿童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 加之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加工信息多使用情绪通路,这就导致青春期个体攻击性更强。

    (二)读懂孩子自身特点

    仍以校园欺凌事件为例,在这类事件中,通常有三类角色,一类是欺负者,一类是受欺负者,还有一类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欺负—受欺负者。

    1.读懂欺负者自身的特点

    欺负者有如下特征:在编码社会线索时,他们会对寻找和发现与敌意相关的线索更加敏感;在发现此类线索后,在解释社会线索时他们又倾向于敌意归因;于是,他们在构建社会目标时会非常生气,想到更多的是“报复”;在此基础上,他们产生的问题解决策略更多的是攻击性的解决办法,没有充分考虑其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在评价各种策略的有效性和选择反应时,他们又不能很好地理性评估攻击反应的后果;最后,在实施策略时,他们会迅速作出反应。
, http://www.100md.com
    与之相适应,教师对攻击倾向高的孩子采取针对性辅导时,要注意:在编码社会线索时,引导他们不要有预期的负面假设;在解释社会线索时,要减少敌意归因;构建社会目标时,要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聚焦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要学会更多的非攻击性解决方式;在评价各种策略的有效性选择反应时,应更理性地评估攻击反应的后果,选取更合理的反应;在实施策略时,要学会“等一等”。

    2.读懂受欺负者自身的特点

    受欺负者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较重;存在某些“缺陷”,“与众不同”,如存在情感和行为问题、有不良行为习惯,肥胖、身体弱小等;容易焦虑,更具有不安全感,比较安静,谨小慎微,容易神经过敏。常以哭、退缩等消极方式,被贴上“好欺负”的标签。

    对于受欺负者,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关注学生变化,当孩子受到欺负时,能及时发现。受欺负的可能“征兆”有:孩子不愿意上学;经常丢钱、丢东西;突然“无故”情绪低落;身上“频繁”受伤,如划伤、擦伤、淤青等。
, 百拇医药
    第二,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疏导负面情绪。

    第三,家长和教师不要过分干涉,但可以鼓励孩子自己解决。

    第四,鼓励受欺负的孩子团结起来,形成友谊互助小组。

    第五,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商量对策,采取措施改善自己的“缺陷”,如:如果孩子太弱小,应帮助其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如学习跆拳道、打球等,锻炼身体的同时,建立自信;如果孩子不够自信,应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坚持培养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3.读懂“欺负—受欺负者”自身的特点

    在三类角色中,欺负—受欺负者的问题行为、学业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最严重。 通常来说,欺负—受欺负者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由欺负者转变为欺负—受欺负者,另一类是由受欺负者转变为欺负—受欺负者。不同“发展轨迹” 的欺负—受欺负者特征不同。由欺负者转变为欺负—受欺负者的青少年往往好斗,经常欺负他人、招惹好动和暴躁的孩子,不遵守规则,被同伴所排斥。由受欺负者转变为欺负—受欺负者的青少年则长期受到暴力对待,无力反抗,且没有得到外界的帮助;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差,认为暴力能解决问题,以暴制暴,自己会转而欺负更弱小的对象。对于此类角色,家长、教师、学校的帮扶策略如下。对于欺负者转变的欺负—受欺负者: 减少“挑逗”,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学会正确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受欺负者转变的欺负—受欺负者:及时发现受欺负的情况,帮助孩子疏导情绪;教会孩子正确应对被欺负的情况,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暴力事件,认识到“以暴制暴”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做法。
, http://www.100md.com
    (三)读懂孩子的环境因素

    家长、教师不但要读懂孩子自身的因素,还要读懂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这些环境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等。校园欺凌事件中,不同类型的个体可能存在不同的环境因素。不同类型的青少年所面对的家庭环境可能存在教养方式偏差、家长情绪控制能力差、家庭不和谐等问题;欺负者、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不同角色的青少年可能面临着不同的同伴交往问题。另外,这一事件中的学生学校环境可能也有待改进:对于欺负者来说,他们所处的学校环境往往有如下特点:对学生“约束”太多,学生感到压抑;学校师生关系紧张,“敌对”感强烈;教师常采用批评、斥责、变相体罚等教育方式;缺乏校园暴力的预防制度、应急处理制度和处理教育制度。对于受欺负者来说,他们所处的学校环境有如下特点:缺乏有序、和谐的学校氛围;学校“重堵轻疏”,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简单惩罚甚至劝退,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及时引导,提前预防;有时教师对学生之间的矛盾不能及时处理,导致冲突事件持续、升级。

    为防止孩子成为欺负者,学校、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营造非攻击性的环境,减少采用批评等的方式教育孩子;创造有序的环境,如为剧烈的游戏和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年长的孩子起到监督的作用,一旦发现存在欺负现象应主动制止。学校建立有效的欺负行为管理措施、预防措施和危机干预措施;对易于发生暴力的场所进行有效监控;开展班级团体活动,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应对冲突和矛盾的能力,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家长需要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少在孩子面前争吵; 采用温暖、民主的教养方式,减少采用批评、打骂等的方式教育孩子。, 百拇医药(边玉芳)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