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6年第3期
编号:12772541
论“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3期
     [摘 要]“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既体现出一般教育现象的“共性”特征,也具有其特有的“个性”特征。本文在深入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个体发展视角、社会现实视角,以及社会文化视角等作为基本的切入点,从八个主要方面对“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刻画与全面概括。

    [关键词]生命教育;基本内涵;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3-0008-04

    .

    学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在学校教育中显现出来。现今,我国社会处在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空前凸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中暴露出的各种“生命问题”也日趋复杂。因此,现阶段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是十分迫切与非常重要的。我国在2010年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把“生命教育”列为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
, http://www.100md.com
    一、“生命教育”历史的简要回顾

    二战后,美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物欲横流,精神匮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为了应对与解决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J.D.Walters)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加州创办了第一所生命教育学校——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他希望通过“生命教育”来整合美国中小学教育,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教育的新元素,以帮助孩子认识到怎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如何生活才有意义,如何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并事先作好准备,等等。之后,美国的中小学开始出现了死亡教育、生计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以及个性化教育,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对青少年生命的关注。到1976年,美国已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1979年,悉尼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目前它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机构,是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其基本的宗旨是: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目前该机构已在英国、美国、中国香港、新西兰、南非、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此外,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也都开展了丰富多样、卓有成效的生命教育。
, 百拇医药
    二、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缺乏的主要表现

    据《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在十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1.6万青少年非正常死亡,意外伤害、自杀等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重要原因。另外,卫生部门在2007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近30%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中小学“生命教育”缺乏的表现主要有:“生命困顿”现象;自救能力和生存能力弱;青少年生命被漠视;部分青少年沉迷于各种不良网络、影视或暴力游戏等;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必要的应挫知识与抗挫技能;藐视生命,有些青少年既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对生命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自杀、他杀等极端暴力行径时有发生;热衷物质追求,缺乏终极关怀,甚至陷入了深深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有些青少年人际交往技能欠缺,不善沟通与交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疏导知识与疏导技能欠缺,心理辅导途径不健全;青春期教育和引导较为缺乏;部分青少年轻视体育锻炼,体质孱弱。 当下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较为缺乏的教育现实,呼唤我们必须在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生命教育”。
, http://www.100md.com
    三、“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中小学“生命教育”并非一门固定的课程,而是一项充满生机、不断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对中小学“生命教育”概念的界定远未统一,但其核心思想却有较高的一致性与共通性。有研究者指出,生命教育就是指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激发青少年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他们的关爱情怀。也有研究者提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以上对中小学“生命教育”内涵的阐述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基本思想。

    四、“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生命教育”的现实性与针对性

    无论是“生命教育”在欧美各国的兴起,还是在我国港台地区的发展,都无一例外地是为了解决青少年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严重社会问题。“生命教育”产生的原动力即在于拯救失足青少年和解决社会“顽疾”。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弊端,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良反映直接催生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必然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以及学校教育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其针对性,以及教育方式的适切性等。不同人的生命困惑有不同的具体背景和复杂内容,需要具体分析和具体对待,不能指望用一把钥匙去打开所有的心结心锁。生命教育只有直面生存困惑,才能有效转化为困惑者的自我生命理解和自我生存教育,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产生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社会的“现实缺乏”,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直接地影响着“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等,但“生命教育”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应对社会现实与社会需要,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塑造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
, 百拇医药
    (二)“生命教育”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在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教育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盲目与短视,通过急功近利的教育过程我们不断地“复制”“生产工具”,而不是塑造完美的人性,但人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人应该成为自己的主宰,教育更应该关注完美人性的培植与滋养。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具有天然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而言,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完善生命认识,培养生命意识,培育各种生存技能,使个体知晓如何更好地保护、保全自己的生命,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与价值观,提升人生修为,弘扬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等等。“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领域,也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更是现代中小学教育的深切呼唤。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个体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一个珍惜、热爱自我生命的个体,才可能把同样的爱施与他人,热爱、关心、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和谐相处。更进一步而言,一个珍惜、热爱自我生命、积极向上的个体,才可能把这种对自我生命的挚爱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其他的生命形态。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形态,以及所有的“自然存在”都是自然演化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充分理由。因此,保持一切生命形态和所有“自然存在”和谐共生是人类应采取的基本生命态度。, 百拇医药(马文杰 李三平)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