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6年第6期
编号:12766187
让“意外”绽放精彩(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6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意外;处理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挺进的路程,是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愿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想这句话中“意外”的意思应该是意料之外或课堂预设之外所发生的一些事或情景。诚然,预设很有必要,但再好的预设,也抵挡不住生成的“诱惑”!在心理课堂上,意料不到的事情更是经常发生,这是因为心理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心与心交融的,思想与思想碰撞的,富有“生成灵性”的课。内心的触碰总会生成一些深层次的感悟,很多东西是无法预设的,你永远不可能完全知道下面将会发生什么。

    在与同行们的探讨中,也经常会有老师提到在心理活动课或团辅中,有些学生会突然失控,打开自己封藏已久的内心,让心理老师既惊又喜。这些意外处理得好,会让课堂变得异常精彩,处理得不好,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永久性的伤害。面对心理课堂中的“意外”,究竟该如何处理?下面结合自己在听课及上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意外事件及处理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 百拇医药
    一、巧抓“意外”,让意外情景变成意外收获

    新课改要求课堂不应该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而应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我想这位大教育家所说的技巧可能就是抓住课堂的意外生成,并作出巧妙的应对。

    上学期,我校举行“求真杯”心理课大赛,我受委托上了一节主题为“换位思考,我的人际法宝”的心理活动课。在这节课中我借用了黄巧元设计的一节心理活动课中的一个环节“苹果实验”。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每个人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会有所不同,懂得换位思考有助于人际沟通及矛盾的化解。实验步骤如下:

    请一位喜欢吃苹果的同学A上来,面向全班同学,坐在讲台的椅子上,要求不能出声,不准动。
, 百拇医药
    教师在讲台上出示两个烂苹果。右边一个苹果的腐烂部分对着台下的学生,左边一个苹果的腐烂部分对着讲台上的A同学。

    问:老师要送一个苹果给A同学,你猜他会选哪个呢?请写在一张纸上。(提问台下学生)

    A同学公布选择,请台下猜错的学生发言,让其中一个同学上来坐在 A的位置看,并告诉大家作出选择的真正原因。

    在这个环节,按照预设是到讲台前面的同学,看到两个苹果,选择烂的地方对着台下面的那个,即自己看到是好的一面的那个苹果,而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发生在了这个学生身上:或许是出于好奇,或许是出于本能,这个学生站了起来,试图偷看苹果的反面,恰巧这一动作被我发现,我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抓住学生想偷窥苹果背面的这一动机,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结果收获到了意外的精彩,同学们认识到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会有所不同,看事物不能只从一个视角去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这样做既抓住了课堂最本真的生成,也进一步促进了同学们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更是为接下来要分享的问题“把苹果实验和生活中人际矛盾的发生联系在一起,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提供了最鲜活的情境,在无形中推动了活动目标的达成,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心理课堂。
, 百拇医药
    还记得在一次区级心理教研活动中,有一位老师上了一节主题为“学做执行达人”的课,在这节课中有一个热身环节是按要求报数分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活跃气氛,另一方面也为下面的分组讨论作铺垫。这样的一个活动对于高中生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结果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慢、乱、吵”等现象,这位开课老师的机智就在于她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现象,抓住了这样一个“意外”,让全体同学观察现在的状态,分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及当时内心的感受,这样的引导恰到好处,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看似简单的一件事,要想有效执行也是不容易的,无形中引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探讨如何才能成为执行达人。我相信此刻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的经验是教师用任何语言教导也不能够达到的效果,这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就是真正地抓住了“意外”并优化在微妙处。

    心理课堂中“意外”的出现可能很频繁,究竟什么时候该抓,该怎么去抓,需要教师敏锐的觉察力、洞察力和教育机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促发其体验,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我认为在心理课堂中任何一次“意外”都是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都有其意义,正如在心理辅导中,来访者的任何一个举动或非言语信息都可能成为讨论或促进咨询的一个切入点。当然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细节,但对于那些足以影响课堂效果并切合课堂主题及辅导目标的“意外”需要老师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并巧妙抓住,有效运用。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果如何,课堂目标有没有达成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 http://www.100md.com
    二、妙稳“意外”,深入课后,转“危”为“机”

    课堂中发生的某些“意外”需要我们能敏锐地觉察并巧妙地利用,以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彰显心理课堂的鲜活和精彩。但有些“意外”可能还需要我们谨慎处置,以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上学期,笔者有幸去听了我区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颇有建树的一位专职心理老师的课,收获颇多。她上课非常镇定、游刃有余,抓现场生成,抓契机引领提升的能力反映出了她在心理辅导技术上功力之深厚,在赞叹之余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体验、分享、感悟、提升是心理课的核心,真情、真感受的流露是心理课的一大亮点。我认为“意外”的出现是心理课的偶然也是必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心理课堂中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肯定会出现意外却是必然的。“意外事件”如何处理是衡量一个心理老师的教育机智和“功力”的一个标准,意外事件应该如何处理才是恰当的?才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刘老师的这节课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百拇医药(徐丽娟?朱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