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832107
心理活动课中“分享”的技巧(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0期
心理活动课中“分享”的技巧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分享;接纳;参与

    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决定一节活动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心理学名词辞典里将分享定义为利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分享可以是知识经验的传递,更可以是心灵情感的交流。通过有组织地分享可以拉近学生彼此间有形与无形的距离,让朋辈成为彼此支持与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分享在心理活动课中具有催化的功能,能让活动达到更深一层的目的。

    心理活动课 “围绕某一主题,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解决问题,获得心理的成长”。那么,在心理活动课中完成一个活动后,如何进行分享,才能使学生获得心理的成长呢?

    一、选取活动

    心理活动课上的活动应该是为了学生有所感悟而设计的。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生活周围的事往往十分关心,我们在选取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选取、设计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活动。但很多心理活动课却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或是简单地堆砌活动。选取的活动不对,就会造成学生热热闹闹、嘻嘻哈哈看完视频、玩完“游戏”后在分享环节无话可说,或是说出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例如有关老师在给职业中学高一的学生上合作的主题时用《三个和尚》《三只蚂蚁》的小故事来说明合作的重要性,让大家一起玩 “人体拷贝”的游戏来说明团结的必要性,这些故事、活动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太过简单,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导致学生在分享环节说来说去就是“合作是很重要的”,再无其他感想。其实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在班级、宿舍里常见的情境,让他们表演小品或是故事接龙,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在学习生活中合作的重要性,到了分享环节就一定不会言之无物了。
, 百拇医药
    在选取活动时应注意有针对性。有些老师不是根据主题设计活动,而是更看中活动是否容易操作又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所分享的结论不是老师最初设计的“结论”的情况。例如有个老师讲“沟通”,采用解手链的活动,学生在分享时就会更多侧重于合作方面。于是老师就很辛苦地把学生往“沟通”上引,学生为了配合老师,不得不违心地说“感受”,这些感受并非发自内心,明显言之无物。

    在选活动的时候还应注意活动的可行性。如果一项活动本身是要在野外进行的,把它搬到室内就应该做较大的改动,使之适合于在室内进行,不能完全照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的游戏小学生也做,初中生也做,高中生也做,甚至有人上了大学,还在做。这些不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的活动,也会让学生在分享环节没有真情实感,而只顾着说空话套话。

    二、设计问题

    心理活动课设计得好,学生就能深切体悟到主题的意义,从而获得成长。在分享环节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过于简单,答案过于明显,因为这样的问题是没有讨论价值的,仅仅是为了问而问,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体会到主题的意义。问题的设计应有两难性,能引起思维的碰撞,通过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有所思考,回味无穷。
, http://www.100md.com
    心理活动课注重学生经验与感受的分享,让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所以教师给学生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例如,在做完“感受坚持中带给我们的生命体验”活动后,教师提问“放下手后,大家脸上都展露着开心的笑容,代表了自己的收获,你们收获到什么呢?”又如学生在 “心有灵犀”活动后,教师的问题是“刚才游戏进行时,你有怎样的感觉?游戏中,你们是怎么沟通的?”假如教师只简单地、封闭地问“同学们感受到坚持的重要性没有?”“沟通是不是很重要啊?”那么学生就只能简洁单一地结束回答。

    教师的提问应该有针对性,并给学生充分讨论、思考的机会。有些老师担心学生回答不到点上,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问,不等待学生的回答,这样会导致学生纵使脑海中有许多想法,也不知该回答哪个问题,于是出现教师的不断启发或自问自答。

    三、人人参与

    分享不但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社群感,创造每一个人都“同在一起的”感觉,藉此分享与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感受。因此,我们应注意在分享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感悟,共同成长。
, 百拇医药
    我们通常会通过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我个人认为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分享人数最好不要超过八人,因为在活动中的分享主要是希望每一位分组成员都有讲话的机会,而且彼此可以互相反应回馈,以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一旦人数过多,就可能沦为某人自己的心得分享,成员之间的交流受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有的老师没有把握住学生在小组中分享的时机进行引导,没有适时查看小组内分享的情况,导致有些小组分享不充分或走题。当老师请某些小组的成员进行全班分享时,发现这些同学无话可说或言之无物,于是只好频频提问个别较活泼的同学来救场。在我区的一节比赛课中,甚至有老师在一节课中对同一个学生提问了四次,就因为该生活泼且“言之有序”。也有老师喜欢在某个组织得较好的小组蹲点,与学生互动很多,相谈甚欢,却冷落了大多数同学。

    四、接纳学生

    教师要认识到分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解决问题,获得心理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迎合自己的需要。在分享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不一定符合教师的预期。当学生有出人意料的回答时,教师应充分尊重、接纳学生的意见。有些老师为了使课堂看起来热闹,彰显自己的教学有效,只愿意听符合自己期待的答案,于是有些公开课变成了“表演课”。这完全背离了分享的初衷,非但不能让学生得到成长,还会削减学生答问的信心。

    教师接纳学生不同的见解,也应接纳学生的沉默。例如在“塑造阳光心态”一课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了自出生就没有双手、没有双腿的力克·胡哲事迹的视频,看完后同学们都被感动了,大家都沉默着,眼里闪着泪光。这时老师突然让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并问“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很感动”,老师却还是坚持要求学生说说“怎样感动”。我感觉那一刻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听课的老师心头那种看完视频后的感动都全部被扫去了。实际上,在这样的时刻,教师应懂得适当留白,接纳学生的沉默。教师可以说“谢谢你的分享,请坐”来回应学生,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课好看而非要学生说点什么。, 百拇医药(路仕容)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