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865475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的设计(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4期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二,要有文献依据。仅仅有调查的结果是不充分的,需要找到前人的研究结果和理论依据作为教学目标的支撑。调查结果作为一种实践成果往往不系统,不专业,缺乏普适性,而理论基础就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所以当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研究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对于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三、实践反思调整教学目标

    在第一稿的教学设计确定之后,我们进行了两次实践,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将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见表1。

    可以看出,改动有两处,第一处是调整认知部分,由原来的数学学科价值改变为学科学习价值。这是因为虽然这节课是以数学作为切入学科,但并不是一节数学课,心理课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将在课上所学到的方法进行适度的迁移。而数学学习价值也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让学生由数学迁移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才是真正的终点,目标要以小见大。第二处改动是指导行为部分,将原来的寻找价值更改为探索挖掘价值的方法,将一种结果性的目标转化为过程性的目标,寻找到价值只是最终的一种结果呈现,之所以能够找到学科价值,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挖掘学科价值的普遍方法,有了合适的方法,结果就能顺其自然。

    四、利用学生反馈评价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有效,不仅要在上课前做大量的功课,课后学生的评价反馈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评估角度。我们在这次公开课及前期的两次实践中继续沿用了区里的课例评价工具,其中有两道题目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一道题是学生自评“这节课的内容是我所需要的”,考察的是教学内容是不是学生真正所需;另一道题是“这节课我感兴趣”,考察的是教学内容学生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学习。对于两次实践课及最后的公开课,这两道题的数据分别如下:

    由表1至表4可见,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实践课教学目标没有进行调整,学生认为“是自己需要的”比例分别占88.46%和82.22%,认为“感兴趣”的占96.16%和86.66%。而在进行了教学目标调整后的公开课,学生认为“是自己需要的”比例为97%,“感兴趣”的比例为97%,较前两次的实践课而言都有所提升,这也证明了经过反思讨论后进行的目标调整是有效的。

    总之,教学不是一言堂,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讲自己认为学生需要的,更多地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进行大量详细的前期调查和理论准备后进行设计,并且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检测教学效果,可以说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北京,100009)

    编辑/ 张 帆 终校/王抒文, 百拇医药(王朝)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