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863823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探究(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5期
     〔摘要〕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中一个关键的时期,有很多积极品质都在这个时期发展并得到强化。为了探索适合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总结了大量国外和国内对于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从生态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培养课程设计应该涵盖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的内容,并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资源,建立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生态主义视角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识别码〕A 〔中图分类号〕1671-2684(2016)15-0008-0005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心理学主要是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补救,在认识、治疗心理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缺少对正常人性格优势和积极体验的认识和研究,心理学潜在的观念将人类的本质嵌套进了疾病模式。为了修正这种不平衡的研究状况,Csikszentmilalyi和Seligman[1]所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正式提出开创“积极心理学”这一领域的必要性。“积极”在拉丁语的意思为“实际的”和“潜在的”。Sheldon和King[2]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国内也普遍接受此观点。积极心理学久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方雅典的哲学家,东方的孔子、老子,以及一些宗教人物和思想家,他们都深入探讨了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快乐的意义,以及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得它们。
, 百拇医药
    积极心理学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领域,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积极的心理品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积极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区)。其中积极心理品质也被称作性格力量和美德,Seligman[3]在查阅了青年发展、性格教育、宗教、哲学等领域与良好性格有关的文献基础之上,总结了人类普遍的六种美德,又对美德进行了科学的测量研究,提出了与六种美德对应的24种人格力量,分别是智慧(创造力、好奇心、心胸开阔、好学、洞察力)、勇气(正直、勇敢、诚实、热情)、仁爱(善良、爱心、社交能力)、公正(公平、领导能力、团队精神)、节制(宽容、谦虚、谨慎、自律)、超越(对美和优秀的鉴赏力、感恩、希望、幽默、虔诚)。国内的学者也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对积极心理品质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并编制了相应的测量问卷。官群、孟万金[4]编制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经过探索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将积极心理品质分为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超越等六个维度。段文杰、李婷婷和张永红[5]所开发出中华美德问卷,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性格优势进行了重新归类,形成人际、活力、审慎三个维度。樊飞飞[6]针对初中生群体,将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分为智慧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自制、超越自我六个维度。通过国内和国外对积极心理品质内涵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积极心理品质在维度划分上稍有差异,如热情这一品质有学者认为是属于勇气美德,也有人提出应该属于活力美德,但是这些测量问卷都涵盖了Seligman提出的24种积极心理品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积极心理品质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 百拇医药
    二、中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领域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和一些行为表现有紧密联系,如学校适应力、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较少的抑郁和自杀等[7-8]。积极心理品质还与领导力、耐受力、延迟满足的能力和利他行为存在正相关[9],同时能减少药物滥用、酗酒、抽烟、暴力等行为。Otake[10]等人以美国和日本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发现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的品质有热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Park[11]研究了积极心理品质对成人和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差异,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更多的能从合作、谨慎等积极品质的实践中获得幸福感,而好奇心、欣赏美、信仰等积极品质对成年人获得幸福感的影响大于儿童和青少年。Park[12]还发现,感激、热情、好奇和爱这些积极品质与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同时探究了积极心理品质和学生在校表现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学期开始时那些具有感恩、诚实、希望和远见的学生在学期末会有比较高的学业成绩。

    Shoshani和Slone[13]通过对417名中学生的研究发现,智力和节制的优势是预测学生的在校表现和成就的主要因素,人际优势显著关系到学生的 社会功能,节制和超越的优势能比较有力地预测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国内学者李燕燕[14]研究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其中勇气、仁慈等美德对生活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蔡伟林[15]对中小学生的一项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中的勇气、仁慈、自制和超越这四个品质对抑郁情绪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李燕燕和李玲玲[16]的研究证明了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发现仁慈、正义、超越、勇气、智慧等五个品质都对亲社会倾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 http://www.100md.com
    中学阶段作为个体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学业成绩等较好的行为表现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抓住中学阶段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范式

    (一)国外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

    国外最初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参与者的自我报告[17],现阶段的培养是通过一定的测评工具来帮助参与者更好地定位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针对不同的群体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培养课程。针对学生群体的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较少涉及中学生,同时也缺乏成人培养范式在青少年群体中应用有效性的研究,而且较少探索干预措施的作用机制。, http://www.100md.com(苏亚光 訾非)
1 2 3 4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