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6年第19期
编号:12945786
中学生未来取向的研究综述(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9期
     随着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的发展也引起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青少年开始明显关心自己的身体、外貌长相、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心里会产生许多有关的困惑或忧虑,他们对于“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等问题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与探索,这也就是Erikson所提出的“自我同一性”,他指出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个体人格发展和心理成熟的重要历程,这些同一性问题的探索也包含并影响着青少年对未来目标的选择、结果的期待、实现目标的策略等有关未来取向的问题。据有关研究显示,同一性获得的青少年对未来有更为清晰、积极的规划,他们在构想未来时能更多考虑自身能力和所获得的资源,实现未来目标的可能性也更大。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发展的社会生态背景在某些方面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父母、同伴、教师和社会对青少年提出了大量涉及未来发展的任务,受教育经历也有所过渡,与同伴的接触越来越多,也开始萌生于异性交往的欲望与需求,家庭关系也慢慢趋向民主。
, 百拇医药
    总之,青少年时期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未来取向在青少年时期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未来取向促进青少年发展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可以促进青少年当前的心理社会适应,以及成年以后的良好发展。

    个体的未来取向水平能够积极预测其学业情绪。Nuttin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未来取向的广度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与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个体对未来的态度越积极,成就动机越强,学习成绩越好。

    未来取向的个体更倾向于采用健康的行为方式。未来取向的人对未来充满积极期望并有较完善的计划,在生活中更倾向于健康的行为方式。Daugherty和Brase通过研究发现,时间洞察力量表中的未来分量表和许多健康行为有显著相关。

    未来取向的个体更不容易物质滥用。Wills和Sandy的研究发现,未来取向与早期的物质滥用成负相关,但其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应对行为等中介因素起作用。
, 百拇医药
    未来取向与青少年适应密切相关。Hirsch等的研究表明,未来取向与自杀风险呈负相关,高未来取向的个体当前自杀观更低,尝试自杀的可能性也更低,实施提高未来取向的措施可能可以减少自杀风险。另外,如果青少年对未来没有积极期望,不能看到现在的行为与未来目标的联系,就会出现青少年怀孕、犯罪卷入、辍学等问题。

    (三)青少年未来取向研究的理论基础

    1.发展情境论

    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单一因素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局限,开始逐步关注系统性因素的综合影响。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Lerner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情境论。该理论强调发展中的个体与其所生活的生态环境随时间发生相互作用,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揭示系统性因素与人的发展间存在的动态交互作用。该理论将人置于生态化的背景进行关注,能更好地解释人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特征,并进而为深入探究人的发展规律及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 百拇医药
    根据发展情境论的思想,个体未来取向的发展不单是个体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纯粹环境或经验影响的结果,是个体在自身成熟与经验发展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持续地与所处环境进行循环互动的结果。其中社会系统、家庭系统、同伴系统、个体成熟都是需要关注的。即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需要以他们的认知、记忆、抽象思维等自身因素的发展为基础,同时,青少年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等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取向,而且,他们的父母和同伴又会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与个体发生互动从而影响个体对未来的构想和规划。据有关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系统和同伴系统是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保护性因素。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较多的亲子沟通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领域拥有较高的规划水平以及持有乐观的态度;具有较高成就动机的朋友群体而较少问题行为的朋友群体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领域拥有较高的规划水平以及持有乐观的态度,较多的朋友沟通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婚姻/家庭领域拥有较高的规划水平以及持有乐观的态度。

    2.积极心理学思潮
, 百拇医药
    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倡导心理学从过多关注人的心理问题转向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并旨在通过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进而获得良好生活。“乐观”与“希望”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两个方面均指向未来。希望是指向未来的一种愿望,乐观是指向未来的一种信念。

    据有关研究显示:乐观与个体积极的心境、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较高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关,与个体在学业、体育、职业和政治领域的成功有关,也与健康长寿关系密切。持乐观解释风格的人们常把积极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把消极事件归因于他人的、暂时的、局部的原因。乐观型的解释风格可以在生活中塑造和培养。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肯定了乐观是可以习得的,可以通过干预来提高个体的乐观水平。

    希望必然是指向未来的。有研究者认为,希望是一种与个体目标紧密联系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个体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可控制的,对个体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社会或道德所接受时,希望这种情绪体验就会油然而生。也有研究者认为希望是一种思维的积极动力状态,具体包括目标、路径思维、动力思维。研究发现,希望对于增进健康和幸福感有明显作用,还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表现有积极影响。

    总体来说,对未来更为乐观、充满希望的个体会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对由消极生活事件引发的抑郁等不良情绪有更好的抵御能力。当青少年能够较为乐观、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不仅可以主动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还会更积极地完成当下的任务,且不太可能出现消极情绪体验。, 百拇医药(刘诗薇)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