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职业与健康 > 教师
编号:12943794
从人本主义角度浅谈心理教师角色定位的延伸(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20期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感。这种积极自我形象感也会让学生感到被完全的信任和接纳,从而让他们放下防御,自主选择。心理教师还是一个经验开放的人,他们能够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不封闭、不歪曲、不防御。当心理教师以一种坦诚相待的朋友形象,而不是以一种“我是教师”“我是权威”的人格面具自居时,学生同样也会抛弃虚假,反馈给教师一个真诚的自己。具备同理心是心理教师必须拥有的另一个品质。敏感地倾听和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会使学生的人格和行为发生良性变化。这就要求心理教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倾向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了解学生这些情况的很好途径。

    (三)积极主动的职业自我实现者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学校对心理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依然在学校盛行,这给心理教师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困扰。例如,疲于应付“问题学生”,学校、家长与其他学科教师的高期待与不理解,缺乏专业成长的培训和社会支持系统等。这些困扰给心理教师不仅带来了不确定感和挫败感,也带来了孤立感和无助感,使心理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出现了职业枯竭,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孤独守望者”[10]。
, http://www.100md.com
    面对这样的困境,心理教师要敏于觉察,从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的职业自我实现者。同时,心理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与合作,让他们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责任。针对培训机会较少的问题,心理教师要主动和校领导争取,紧抓让自己专业成长的机会。为了让自己减少孤立无援的感觉,增加归属感与安全感,心理教师要主动寻求组建社会支持系统。另外,心理教师还可以借助个人的力量,和一些心理学爱好者建立成长小组,进行网上的经验交流与分享,促进自我和谐与专业成长。

    (四)学生心理安全的重要陪伴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尊重、自爱、自助能力为首要与根本目标的,它要求尊重服务对象、以个人为取向的非权威性、非指导性、无方向性和不做判断为互动形式。[13]因此,心理教师要卸下自己是“心理学专家”的面具,而是以一种是学生心理安全的重要陪伴者形象出现。这种陪伴实质上就是对学生心理安全的支持与尊重。
, 百拇医药
    作为学生心理安全的重要陪伴者,心理教师要在认识上理解、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关心学生;在行为上激励学生,并且最终将话语权返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在释放自己一部分情绪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来自外界环境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更加有信心进行自我的探索与成长。

    (五)学生潜能的发现者与欣赏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有问题的极少数学生。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主要是发展性问题。这种问题除了需要心理教师排除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扰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欣赏学生优秀的潜能,并给予他们引导,最终可以让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要想作为学生潜能的发现者与欣赏者,心理教师就要给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完全的接纳。心理教师要采取包容一切的态度,不要一味把学生不符合常规的行为界定为心理障碍,把学生的“不听话”标签为心理问题,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欣赏他们,探视出他们不同于常人的心理能量,发展他们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激励他们达成自我实现。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挖掘到潜藏在学生身上的内在丰富资源。
, 百拇医药
    (六)家校合作、师生沟通的积极促成者

    奥尔波特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具有独特动机模式的人。因此,不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普适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独特性发展的需求,同样的,家长不了解学生在学校情况的家庭沟通也不是有效的沟通。然而,以往心理教师在此方面往往承担的是消极协调者的角色,只有家校合作出现问题并体现在学生身上时,心理教师才会站出来去协调解决,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心理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促成家校合作,协助学校管理者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与学校的管理办法、教育方针结合在一起,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促进学校与家庭沟通,制定出更加有利于学生具体情况的发展目标与方针,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尽可能地减小到最小状态,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人格各个方面得到健全发展。

    受传统心理教育观的影响,各科教师总是以一种教导者、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而90后、00后学生则倡导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方式。心理教师作为专门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教师,要觉察到这些情况,积极促成科任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特点,真诚地面对学生的困惑与无助。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这样课堂就会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2]唐月芬.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问题研究的新思路[J]. 传承,2010(30):142-143.

    [3]王宏方. 中小学校心理教师专业身份刍议[J]. 上海教育科研,2004(6):25-28.

    [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论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6]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http://www.100md.com
    [7]Rogers C R. On becom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J]. Personne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1.

    [8]朱霞,何齐宗. 人本主义的教师观[J]. 教育学术月刊,2009(10):6-9.

    [9]王宏方. 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认定[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9):8-10.

    [10]王琰.心理教师:孤独的守望者[J].中国教师报,2004,4.

    [11]李国强. 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心理教师专业角色的重塑[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2):122-125.

    [12]崔景贵. 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问题与角色定位[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4):4-7.

    [13]王宏方. 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是怎样的人[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6):8-9., http://www.100md.com(范晓媛)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职业与健康 >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