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6年第20期
编号:12943802
让沟通无极限(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20期
     〔关键词〕家长会;沟通;问卷;案例;现身说法;视频

    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主要形式和重要手段。家长会是家长、教师、学校三者平等交流的平台,可以让家长清楚学校发展的思路、孩子的在校表现、教师的教育路径等,可以让学校与教师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前家长会的常态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家长旁听,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尤其在会后,许多家长一拥而上,想获取与教师单独交流的机会,面对家长的包围圈,成绩平平、纪律不太好的学生家长往往望而却步。在他们的印象中,家长会只是成绩展示会。这样的家长会并不成功。

    如何避免家长没有机会、时间和场合与教师沟通的尴尬?如何创设孩子与父母交流的空间来改善亲子关系,真正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二为一,形成合力?笔者就这几年的亲身实践,谈一些思考。
, 百拇医药
    一、问卷开篇,让孩子开通家庭的交心之路

    问卷调查是学情数据收集的一种手段,也是发掘事实的一种基础性工作。目前的家长会,由于教师普遍侧重于成绩的反馈,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仅停留在分数层面,不利于健康家庭氛围的形成。教师要担起引导者的责任,努力让家长懂得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完整比关注分数更重要,否则“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一句空话。鉴于此,每次家长会前,我都会设计一张问卷,让学生写下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针对问卷精心分类统计,提出合理建议。

    例如:“心与心的交流”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升入初三快一个月了。初三的学习、生活可能会带给你莫大的压力,作为你的教师、你的朋友很愿意为你分忧解愁。让我们来用心交流一下吧,相信你会把心中的一些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1.平时,家长的哪些做法让你不能愉快地接受?
, 百拇医药
    2. 家长会关注你的学习过程吗?

    3.作业做得很晚,家长关心你并递上一份热茶或点心吗?

    4.初三中考,你的家长最期望你能考上哪所学校?

    结果分析(共50名学生):

    问题1。较多的学生厌烦家长唠叨、把自己与别的同学比较。

    说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建议:与孩子有针对性地交流,通过比较,不仅要发现孩子的不足,更要找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问题2。班级中有20人填写“家长不会关注自己的学习”。

    说明:不少家长认为督促学生学习是学校的任务而忽视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 百拇医药
    建议:从交流中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协助解决孩子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问题3 。班级中16人填写“家长不会在孩子作业做到很晚时,给孩子一点温馨的感觉”。

    说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有时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具体的关心还有所欠缺。

    建议:用亲情化解孩子学习的疲惫,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问题4 。有21位家长希望孩子上重点中学;6人无所谓;其余为普通高中。

    说明: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过高的要求会成为孩子的负担与压力。

    建议:与孩子坐下来,共同规划孩子的未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每次家长会后,我都会收到一些家长的短信,他们欣喜地向我叙说自己改变后,孩子的积极变化。
, 百拇医药
    例如:

    老师您好,按照您的建议,每晚孩子作业完成后,我都会给孩子准备一份水果或者点心。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与我更近了,懂得体谅我了,愿意把学校的一些事与我交流了。感谢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让孩子在问卷中写出自己的心声,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普遍心理,这是一种间接交流,实质是让孩子开通家庭的交心之路,使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健康、幸福成长。

    二、案例着色,让教师拓宽家校的寻道之途

    教育研究方法很多,案例研究就是一门科学、有效且实用的方法。我们知道多元的参与主体可以使家长会更有内在活力,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我们利用家长会的平台,借助具体的案例,采用沙龙的形式,让家长、教师一起说案例谈想法,一起吸收好的教育经验,达成教育上的共识,真正把家庭教育推向更深更好的发展方向,避免直接批评导致的负面效果,让家长与教师有平等对话的机会,真正体现出家长会的诚意。例如,针对学生的追时髦问题,我给出了这样的交流话题。
, 百拇医药
    开学初,学生带着春节的愉悦和新的形象走进了学校。细看这种“好形象”,体现在发型上、衣着上,有点前卫、有点时髦。并且有跟风的迹象。我想这些不只是教师发现了,作为家长也一定看到了。如果家长不引导,学校不约束,孩子的精神追求就会产生偏差,攀比心理将会越来越严重。

    让我们一起交流以下话题:

    1.对孩子的外在形象,您是怎么理解的?

    2.在孩子衣服的选择上,您是否给予了建议?

    3.如果孩子出现追“异”的情况,您会如何去做?

    4.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哪些环节,也许可以避免此类现象?

    家长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家长交流摘录:

    1.作为学生,注重外表是正常的事,追求朴素大方是本真,追求光鲜艳丽是虚荣。

    2.由于一心放在工作上,对孩子的衣着,的确没有考虑更多,只要孩子喜欢,我们就买。以后将多创设亲子交流空间,让孩子增强分辨能力,培养他积极向上的心态。

    3.以后双休日在家,将带孩子一起体验劳动,让孩子从劳动中体会到什么是美。

    4.外表美是暂时的,内在的美才是永久的,平时多利用身边的人与事教育孩子,让孩子懂得奋斗之后才能拥有更好的明天。, 百拇医药(张浩杰)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