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6年第24期
编号:12982567
寻找走出丛林的路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24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课程;实践;高中生

    一、高中学段生涯教育课程特点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关于个体生涯发展的理论已经经历了三个浪潮——实证/客观主义、新实证/后客观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生涯发展理论。关于生涯教育,杨忠建等学者认为从小学阶段就应该开展,如果对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开展生涯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同样很重要,因为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发展和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生涯探索和成为社会人的准备期。当前文理分科的高考模式下,其实就已经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生涯规划能力,毕竟文理分科关系到高考专业的选择,专业的选择又很大程度限定了今后职业的发展方向;而随着高考模式改革,广东省将实行“6选3”的高考模式,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决策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
, http://www.100md.com
    根据生涯大师Super对个体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高中生恰好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期(15~24岁),理论上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活动和平台去探索、发现适合自己的方向。鉴于当前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以备战高考,且学生的自由时间不像其他学段那样有弹性,所以,部分专家认为个体导向的生涯辅导概念比较符合高中学段的现状,即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等自我特征,了解与自我特征相关的专业和职业,形成自我概念和职业概念。因此,在现阶段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应用中,实证/客观主义理论应用得相对较多,尤其是霍兰德职业选择人格类型理论(Personality Type Theory)。

    我校开展生涯教育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主要由心理教师主导,其他学科教师会根据个人兴趣、经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最初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生涯教育的内容也是相对零散地开展的。近几年来,我们以“生涯发展规划5+1心育模式”作为我校心理工作的特色开展了系统化的生涯教育工作,其中,在“5”个方面的资源(校园文化、实践体验、系统化课程、导师/朋辈引导以及全员参与)的支持下,课程无疑是一个主要的教育阵地。
, 百拇医药
    二、当前课程体验

    当前,我们的生涯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两个板块:自我探索和自我管理。自我探索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决策风格等;自我管理部分帮助学生提升人际交往、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归因风格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兴趣探索就遭遇到了困境。

    在个人兴趣探索中,我们仍然以霍兰德职业选择人格类型理论为支撑。尽管这个理论目前被认为存在诸多弊端:它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关注的是职业选择而不是职业发展;它是静态的,忽视了个性随时间、环境变化的可能性……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它仍然具备一定优势。

    第一,它有一系列著名而且简单的评估工具,如自我探索量表(Self-Directed Search,SDS)和职业倾向量表(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VPI),其中SDS在1996年就有本土化的编制,且因素建构清晰,信效度良好。
, http://www.100md.com
    第二,测验可以给出标准化的解释报告,可以促使学生反观自身,梳理过往支持或不支持测验结果的生活经验。

    第三,它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载体,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提供途径。尽管为了避免陷入静态的、固化的测评认识之中,我们在针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时候会反复强调“当前状态”“变化发展”“动态开放”的观念意识;为了避免对测评结果解释流于表面,我们会增加一个课时从一致性、区分性、兴趣能力不一致的冲突等角度来帮助学生理性看待自己的测验结果。然而,这种方式在帮助部分学生探索到兴趣方向的同时,也常常引起其他部分同学——当前兴趣方向不明确的同学——的焦虑情绪,因为这样的课程一方面强化了目标方向的重要性,同时也就放大了当前目标缺失/不明朗的失落感。兴趣不明朗(可能是兴趣类型广泛的同学也可能是兴趣类型狭窄的同学),让这部分同学感觉身处错综复杂的丛林之中,不知道自己的脚该迈向哪个方向。

    除了兴趣,接下来的课程,性格、能力、决策风格、归因风格等等,都容易产生这样的困境,学生可能学习到了关于这些内容的知识,也引发了对生涯规划过程中对这些因素的考虑,甚至有效地帮助了学生了解、评估了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但是,然后呢?这些都是静悄悄的陈述性的知识,它不能带领学生找到走出丛林的路。哪怕我们再三反复强调“勇于尝试”“变化发展”,就像许多心理课程在最后会给出一些参考措施一样,没有具体的和操作性的指导和实践经历,并不足以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的生涯规划技能。
, 百拇医药
    三、关于课程改进的思考

    怎样才能避免陷入这样的困境呢?2015年,美国年度教师奖获得者莎娜·皮普尔斯给了我启示,她践行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找到走出丛林的道路,成为自己的英雄。这与以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为代表的第三浪潮——后现代主义——生涯发展理论高度一致。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进行生涯选择是一种问题解决活动,它以我们如何思考和感受为基础,而生涯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对生涯决策和生涯问题的解决程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除了储备基础的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以外,还要注重中层的决策能力和高层的元认知水平。因此,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如何提升自主沟通、分析、综合、评价以及执行(CASVE循环)的能力,是激发学生寻找走出丛林道路的探索方向。

    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http://www.100md.com
    (一)前置学习,后置思考

    由于课时量限制,以往想要深化学生认识或者迁移知识运用时,至少要花到两个课时,如果两个课时之间间隔时间较长,往往也会影响迁移运用的效果。因此,如果将陈述性知识的部分作为前置学习资料发放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精选案例、组织活动、互动探讨等多样呈现形式,引导学生解决理解、运用知识中遇到的困扰,接着再辅以后置思考作业,让教师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学生的理解情况,同时又能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二)注重引导素材的积极性、发展性

    学生容易陷入迷茫,还与我们课程选择的素材有关系。在以往的课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困扰,我们的素材也更多是以困扰的形式呈现。例如,在分析兴趣类型的一致性维度中,我们会给出“××兴趣一致性很低的同学该如何选择”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方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当绝大多数的素材都是以困扰形式呈现的时候,个人认为也会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纠结,让学生容易陷入到问题思维。所以,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素材的积极性和发展性,例如,在本学期的兴趣类型探索课程上,我使用了日本收纳女王近藤麻理惠的事业发展故事,让学生看到从当前一个小的点做起,然后产生到线、到面的影响,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并做好当下。
, http://www.100md.com
    (三)构建与课程相匹配的活动平台

    尽管高中生的课余时间不尽宽松,但是活动体验是促进个人探索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开发对已有学校资源新的应用方式是兼顾两方面要求不错的方式。例如,可以开发对学校学生社团、学生会、团委会的组织方式,在招新之初帮助学生探索兴趣方向、在分工安排考虑个人兴趣/擅长/提升等目的、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等等都是非常良好的生涯探索实践平台;另外,在寒暑假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利用家校资源,设置一些高质量的见习工作岗位,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感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总体来说,就是加大对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的重视,组织积极、正向的素材,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优化原先活动平台资源的利用形式,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中探索自己道路的勇气,并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走出丛林的道路,成为自己的英雄!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佛山,528300)

    编辑/刘 扬 终校/王抒文, 百拇医药(朱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