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4期
编号:12976545
家庭积极语言应用案例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4期
     〔关键词〕积极语言;家庭教育;教养方式

    莉莉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她一直和妈妈关系很好,青春期時也没表现得逆反,按中国家长的话就是“一直非常听妈妈的话”。妈妈让她做什么,她都会很努力、很认真。有人问莉莉原因是什么,莉莉轻松地说:“没什么原因,因为我让妈妈做的事她只要答应了,她每次都很认真、很细致地做,甚至比我让她做得还好。”莉莉讲了这样的故事:

    我五岁那年的冬天,妈妈给我讲故事,故事中的小朋友在吹泡泡,我说我也想吹。妈妈说,天这么冷,做泡泡的叔叔阿姨们都没出来,等天暖和一些,五月份左右,妈妈给你买个泡泡吹。小孩子就那么一说,很多家长为了打发孩子也就那么一答,这事就过去了。可到了五月份,当我从幼儿园门口出来时,真的看见妈妈手里拿着吹泡泡的瓶子,正向我摆手。这件事虽小,但它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

    我小学的时候上寄宿学校,当我想妈妈的时候,我就呼妈妈的BP机。“妈妈,下午6:30,你能否到学校大门口来,带一小盒冰激凌。”“妈妈,周五下午,你能否站在门口第一排的位置,让我一出学校楼就能看到你。”这样的事情,妈妈总是会做到。星期天下午返回学校时,我总是恋恋不舍,不想离开妈妈,妈妈总会和我商量:“你最喜欢吃完什么,然后去学校?”
, http://www.100md.com
    “烤鸭。”

    “好。”妈妈会带我吃一顿香美的烤鸭。

    生活中我对妈妈的建议,她一般会采纳,而且也不会用我的建议与我谈条件,如:“好,我给你带冰激凌,你数学得考100分。”“我站第一排接你,你考试必须在班里前三名。”“吃烤鸭之前对我说:看你这周作业能不能全对,如果不能全对,就别想吃。”如果妈妈与我谈条件,那么,“下午6:30,看到妈妈拿着冰激凌”“周五下午妈妈在门口第一排接我”“和妈妈分开时一起吃烤鸭”就都不会让我那么有安全感,那么快乐,而会与“数学没考100分”“考试没进前三名”“作业没全对”这种恐惧的情绪相联系。久而久之,我就会反感妈妈总是把快乐的感觉与不相关的压力事件联系在一起,而变得不愿意和她说话。

    住宿的孩子一周才回家一次,尤其是小学生,临走时大多会对家长说类似的话:“妈妈,星期五早点来接我,站在第一排,让我一出门就看见你好吧,再给我带盒冰激凌。”妈妈这时千万不要与孩子谈条件说:“要我早接你可以,你得把数学小测验考到100分。如果到不了,冰激凌就不给你买。”
, 百拇医药
    结果,孩子周五下午眼睁睁盼着妈妈来接自己,但很可能由于没有考到100分而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心里盼着妈妈带冰激凌来,但想着妈妈可能会因为自己没考到100分而不高兴,可能还会批评自己,孩子的心里是没有安全感的。可以想象,家长周五接孩子时,答应早点接孩子并带盒冰激凌是让孩子多么快乐的事情,是多么温暖的时刻,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做到,但这个承诺由于家长让孩子考到100分而蒙上了阴影。孩子心里把“与妈妈周末相见”的快乐与“我没考到100分怎么办”这个痛苦的感受连接在一起,不免感到寒心。

    一次,我举这个例子时,有个妈妈(是位教师)掉了眼泪,对我说:“听了您这个解释,我发现我就说过,真是伤了孩子的心。想想真不该,我的女儿才上小学三年级,就是住宿,想着她盼着我的眼睛,我觉得对不起可爱的女儿。送她时,我老说:要是怎么怎么样,我就最晚一个接你;要是考不好,我就留你一个人在学校。有时我接她时,她看到我都不敢往前跑,而是慢慢走过来,每次她一慢慢走过来,我就知道她一定有哪门课没考好。孩子心里本来就害怕、着急,可我还在严厉地斥责女儿,说她:‘怎么这么没用,老也学不好。’‘上课为什么不好好听?’结果,我和女儿回家的路上,经常是一声不吭,沉默不语,我生我的气,她委屈她的。甚至有一次,女儿大叫了一声:‘哪有那么多100分呀。除了分,你还知道什么!’我现在才知道,孩子心里是那么恐慌!她在学校待一个星期了,周末的时候,女儿多么渴望妈妈的温暖和爱,可我一点儿都不知道,是我让孩子与我团圆的快乐变成了害怕、痛苦和伤心。”
, 百拇医药
    我对这位妈妈说:“没关系,现在明白还来得及,‘早点接孩子回家’这个承诺,如果你做起来不困难,就不要和孩子谈条件,而要尽力去做,以后孩子听到你希望她做什么时她才会快乐地去做。接孩子回家是一回事,学习或考试成绩是另一回事,不要混在一起说。”

    还有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对爸爸说:“爸爸,今天放学后你带我先去奶奶家玩一会儿吧。”爸爸回答:“想上奶奶家,就得好好学习。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不带你去奶奶家。”

    去奶奶家是愉快的事,是培养亲情、爱心,使孩子尊敬长者的好机会,而上面这类话却与不相关的压力事件(好好学习)联系在了一起,会让孩子反感。孩子会说:“不让去就不去呗。”如果想答应孩子去奶奶家,最好的回答是:“好啊,去奶奶家,奶奶这些天正想你呢。你准备在奶奶家待多久?给奶奶带点什么东西?我们大概几点回家为好?别耽误晚上写作业。”这段话首先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建议被接纳(好啊),促进了家庭成员彼此的关怀(奶奶正想你,你给奶奶带点东西),而且还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为了不耽误作业,你准备在奶奶家待多久,我们几点回家为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孩子将会产生愉快的感受。也就是说,把“去奶奶家”这件事单独说,然后到了约定的回家时间,大家都站起来,说:“该走了。”
, 百拇医药
    注意,这时大人不能随便改变时间,或孩子不愿意走,大人就顺从孩子,不走就不走吧,再玩会儿,而是到了说好的时间,站起来就做出门的准备,然后和孩子说:咱们全家人都是说到做到的人啊,爸爸答应你的事——“到奶奶家来”能做到,你说的“××点回家”也应该做到哟。走吧,下次你什么时候想来,爸爸还带你来呢。放心吧,爸爸一定会说到做到。爸爸的“说到做到”一定会影响孩子,孩子也容易形成说到做到的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认为,儿童不仅可以从父母身上习得一系列的行为,也能将其内化并拓展出更多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这使得儿童在人格上与父母产生相似性,这说明父母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人格有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开明出版社教育与心理分社,北京,100089)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陈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