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999141
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构建(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8期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畅谈感受,通过分享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体验与他人的体验进行整合,提升彼此的智慧水平。教师可以采用澄清意译、提炼归纳、鼓励支持、折中等技术确保学生将各种体验、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学生的分享也是一种“冒险挑战”,可能会发生“突发性事件”。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异化”因子刺激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无心插柳柳成荫”,学生洞察力、创造力、领导力等品质就在这不刻意、不经意间得以培养。

    四、学科体系

    孟万金教授认为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坚持十二条行动纲领,其中第六条就是全面渗透: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的各个环节、各种场合、各个学科和课外活动以及家庭和社区生活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推进学科渗透策略,让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无时不在,不断叠加累积,不断得以强化。各种活动的开展是对学校教育有益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使得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无处不在。
, http://www.100md.com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还需要专门的活动开展加以保证,这些活动和学科渗透积极融通。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个别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生经历,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管理自己,使学生发现并利用自己身上的积极心理品质。

    在学科体系构建中要注意五点:一是不能生搬硬套,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切合学生需求的内容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是所有内容或每一节课都要渗透,不能为了培养而培养,要做到潜移默化。需要有“抓铁有痕”的韧劲,但无须刻意“踏石留印”;二是课堂教学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三是定位好师生关系,营造好心理氛围;四是多采用游戏活动法与体验讨论法;最后是多维评价,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弱化其甄别功能。

    五、网络体系

    积极心理学很重视学生个体积极的解释风格,其创始人赛利格曼(Seligman)总结出一个著名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也就是说心改变了,态度、习惯、性格就会跟着改变,从而人生得以改变。中职生尤其需要积极地解释自己,解释环境,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生活满意度。
, http://www.100md.com
    为此,学校要坚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相信每个职校生都是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个体,他们不是所谓的后进生。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他们只是能力类型的差异,并没有高低优劣的区别。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增进服务意识,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的成才、成人创设良好的氛围,并打开高薪就业、稳定就业通道。加强对学生价值观、行为习惯、生活态度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促进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受遗传素质、学习经历、主观体验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既要健全与理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外部支持系统,也要拓展与丰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内在心理资源。外部与内部积极配合、交互开放,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与能力。因此,为了促进培养的有效性,不能单一强调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而要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形成一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学生、教师、家长积极参与的网络体系。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建构是个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是促进中职学生成人成才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和“幸福工程”。只有从“积极”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成就与优势,全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家庭、社会积极配合的培养体系,才能引领中职生健康成长,开创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基金项目:扬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2015年立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校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15/P/048)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陆春庚。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學校,扬州,225212)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