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12998530
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2期
     〔摘要〕本文针对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现象,从青少年发展特性、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网络发展弊端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监管、开展心理咨询、培养青少年抗挫能力以及加强亲子沟通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相约自杀;青少年;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2-0012-04

    一、引言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网络在人类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网络交流里,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又是覆盖面最广的网络软件应用,它们使得我们打破时空隔阂,扩大了交际范围,但自网络产生起它便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相约自杀的载体——QQ自杀群便是网络危害的一个典型。

    (一)名词解释
, http://www.100md.com
    相约自杀(suicide pacts),是指两人或更多人相约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一起实施自杀。网络相约自杀( Internet suicide ,net suicide ,cybersuicide pacts ),又称网络自杀协议(Internet suicide pacts)或者网络群体自杀(Internet group suicide ),是指受网络影响的相约自杀[1]。通过网络相约寻死是信息化的时代下一种新型相约自杀方式。参与者以虚拟身份在网上结识,共同讨论各自的自杀想法,计划相应方案,最终达成自杀协议并线下相约寻死。

    伴隨着QQ的普及,“QQ自杀群”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而尝试在百度搜索输入关键词“QQ自杀群”,竟然能得到约2,110,000个相关结果,其中以各地“网聊相约自杀”事件的相关讨论帖及新闻报道为主。“QQ自杀群”主要是以讨论自杀为主的网聊群,主体是一些有厌世倾向,以轻生自杀等为目的年轻人,其利用QQ群为平台,以传播消极观念、交流自杀方法、相约自杀为内容[2]。
, http://www.100md.com
    (二)相关案例

    在相关案例报道中,全球首例网络相约自杀事件发生在日本。2000年,一名46岁的男性和一名25岁的女性在一个提供自杀信息的网站上相识,双方线下联系后,共同服食过量的安眠药自杀死亡[1]。

    2009年11月,我国香港一百多名青少年在“Facebook”(社交网站)的“我要练习自杀”组群里相约自杀,他们写出的话语是:“我决定在这个冬天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有人建议在圣诞节前集体自杀,其中一名中学女生于11月初“首试死亡”,在她获救后,与跟进辅导的社工透露此事,才使这一群组得以曝光。虽然群组已被及时处理,但此事件的影响在香港已引起广泛讨论。

    相约自杀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最近,20岁的湖南大学生小伟通过QQ群和网友相约去峨眉山跳崖,小伟父亲李某假扮女网友卧底该QQ群,成功救下另一名轻生者,但第二天,李某就收到警方消息:小伟已另约他人在长沙双双跳楼身亡。
, http://www.100md.com
    此类事件的频频发生,已经引起相关人士的关注。成都商报记者为调查QQ自杀群现状,先后卧底进了11个QQ自杀群,并全部举报。然而,有群主修改了群名称,甚至新建了QQ自杀群。腾讯停封了6个QQ自杀群,但包括潜伏记者在内的自杀人群又被拉进了4个新群。仅以记者亲历来看,QQ自杀群陷入了一场被停封与改头换面或再新建的“拉锯战”[3]。

    从近些年的报道中可以看出,针对这类现象,社会及政府已经开始尝试解决和应对,但这场拉锯战仍需要个人、家庭、媒体和国家等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深入分析此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显得尤其重要。

    二、网络及社会带来的温床——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的外部因素

    造成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的外部因素存在于许多方面,如信息网络发展问题,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问题等。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隐蔽且免责的网络环境
, 百拇医药
    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份都具有虚拟性和多样性,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就仿佛失效了一般。在网络空间里,每一个参与者可以用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对应的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弱化,对每个人的自我识别和自我克制能力的要求就相对变高。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不具备足够的识别和自制能力等原因,面对良莠混杂的虚拟网络世界,极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在网络上的身份和谈论的内容,都可以屏蔽、隐藏。因此,现实中的人想自杀,他的一些情绪、策划,有可能在网络交流过程当中表现和实施,外人看不到他真实的状态,也不可能进行监管或者制止自杀行为发生。

    (二)自杀人群的相互影响

    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从众心理。所谓的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4]。通过网络相约自杀,其一是为了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其二是在实施自杀的过程中,个体之间提供了一定的情感支持。当这些具有自杀倾向的个体聚集在一起时,个体便形成了小的群体,群体就会产生一种社会感染,这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社会感染具有情感的双向性、行为的爆发性和接受的迅速性的特点,故使得传播相对隐蔽,范围也相对较广。

    (三)家庭环境的不良积累影响

    在家庭方面,青少年作为家庭的弱势群体,青少年存在自杀隐念,首当其冲的因素就是家庭暴力。青少年遭遇家暴,会在其幼小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这种创伤影响将是深刻且终生的。在一些报道中,家暴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最危险、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较少家庭交流,其中包括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会让他们感到家庭没有温暖。在取得好成绩时,缺少鼓励和沟通往往会让青少年自暴自弃;在面对困难时,缺少交流和指导往往会让他们迷失方向。那么在未来遇到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时,很容易选择逃避,甚至放弃生命。另外,最近由于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部分青少年因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定位,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敌意,从而寻求网络安慰。, 百拇医药(冯晓芸?吴琼)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