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2期
编号:12998553
有效追问:将课堂引向纵深处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2期
     〔关键词〕追问;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就“追问”的内涵做了这样的表述: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有效的课堂追问,反映出教师能否充分解读文本,对课堂提问及生成进行充分预设,也反映出教师能否得心应手地关照每一位学生,能否驾驭课堂中即时生成的各种因素,能否有敏锐的课堂捕捉能力和极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有效的课堂追问,也反映出学生能否追随教师的步伐渐入佳境,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有效的课堂追问,也直接决定了课堂能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了课堂是否有效、高效。

    一、在新课的导入处追问——引人入胜记心上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进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处追问,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打开思维的闸门,拉开主动学习的序幕。
, 百拇医药
    例如,在教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用歌曲《爱我中华》导入。设疑:“这首歌集中反映了我国现阶段怎样的民族关系?”学生回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时又马上追问:“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现阶段的民族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我国现阶段的民族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民族政策呢?”以此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由此推动了新课的逐步展开。这种追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能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做好迎接新知识的准备。

    二、在知识的重点处追问——高潮迭起不可挡

    所谓教学的重点,通常指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全面、深刻发展,对学生成长有重要意义或基于学生目前的水平较难理解的内容。一节课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对每个知识点都去追问,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去开展合作研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在最需要,最有价值的地方追问,以突出重点。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框甚至每一目都有各自的教学重点。我们在设置疑问时为了保证提出疑问的质量,就需要认真备课,需要在安排教学计划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各个教学重点有比较清楚、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围绕每节课的重点来设疑。只有针对重点设疑,才能引起波澜,避免满堂问而导致学生神经紧张、麻木迟钝;才能使学生认识矛盾,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政治生活”教学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第一课第二框的重点。这一观点的关键在于“基本”一词。我们可以这样去追问: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内涵是什么?2.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本质是什么?3.怎样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公民还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一教学重点也就突出了。
, 百拇医药
    三、在教学的疑难处追问——委婉纠错不声张

    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就应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祛除相关疑点。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凝聚在教材的疑难点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追问是帮助学生抓住和理解重难点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我在进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货币流通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疑问,让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后进行回答:有人说,人民币是国家发行的,为什么国家不多发行人民币,让每个人手中的钱多一些,以此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呢?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我引出相关的知识:人民币作为纸币,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能过多,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也不能过少否则会引发通货紧缩。

    这样的追问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向广度发散,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创新思维、体验思维的过程中快乐学习,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可见,在突出疑难点处追问,可以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四、在思维的冲突处追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则须疑”,课堂上教师追问要抓住时机,灵活把握,追问于学生思维的冲突处。教师的职责不是把成熟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认知的冲突,在思维的矛盾中追问,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欲答不能和欲罢不忍的心理。在学生思维的冲突处追问,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一般说来,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的交叉点、融合处往往是理解和深化知识的关键,在此处追问,可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为理解和深化新知識扫清障碍。

    如某教师在讲“如何将爱国主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时,创设了这样的“冲突”:“因为钓鱼岛事件,所以现在有人号召中国民众抵制日本商品。你们认为抵制日货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及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并进行了一次正方和反方的唇枪舌剑。这位教师又及时点拨:“抵制日货是中国民众对日情绪的合理合法表达,这种情绪值得理解,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日本许多品牌在我国设立了生产基地,断然排斥将造成国内就业、产业链破损,可能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也会影响我国的大国形象。因此,我们要把爱国主义和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区分开来。一方面要大力提倡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非理性民族主义的滋生。”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探究争辩,最后形成正确的观点。这种生成性追问的设计,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合作的需求,使学生在合作辩论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百拇医药
    五、在知识的“无疑”处追问——刨根究底探真相

    北宋著名文学家张载说过:“于无疑处设疑,方是进矣。”教师不仅要在关键处追问,更要善于在看似简单,没有疑问的地方找出问题来。学生往往因粗心大意或未发现问题而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态度,思维处于慵懒状态。巧妙追问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使他们进一步积极思考。比如,学生对某些知识自以为很清楚,没有问题,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实质,只知道浅层皮毛,教师于此处巧设追问点,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深入理解,不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可以对基本知识把握得更加牢固。有些思想政治知识貌似无疑,却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一些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并激起疑问,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的习惯。如学生对于前些年美国经常借“人权”问题攻击我国的事件,都只认为美国在实行“霸权主义”,而不懂得去探究其内在根源却是由于那个时候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在国际中的地位与竞争力都比较弱,才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此嚣张。对此,教师可追问:“美国为什么敢对我国如此嚣张?”让学生从内因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使认识更加深刻。
, 百拇医药
    真所谓是“投石击破水中天,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追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加深了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惊喜和收获,从而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六、在课堂的结课处追问——情感教育暗中藏

    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一堂课虽然有良好的开端和完美的过程,但结课却匆匆收场,就有可能功亏一篑。有经验的教师会清楚结课和开端一样重要,要用心设计,留有余韵,避免虎头蛇尾。课堂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但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若结尾处追问,弹好“终曲”,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取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给人以“课尽而意无穷”的享受。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课的结尾时,给学生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国策无私,三年免税还拿贴”,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农村教育的实际对出下联。结果,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真对出诸如“孩子有福,九载攻读不用钱”等佳作。这种追问使学生既对新学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渗透,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谓实现了双赢。
, http://www.100md.com
    有效的课堂追问,总能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价值观以及政治的思想性融为一体,将学生的即时收获引向纵深,并使得课堂目标精彩达成。课堂追问,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素养,只有在教学进程中,以生为本,充分预设,处处留心,时时反思,高度捕捉才能实现,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教师用心学习,不断实践,善于反思,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并与学生平等对话互动,学生就一定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追问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碰撞频繁真实,情感交流自由深入。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师生的思维、情感都被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此时的课堂因为追问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1.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实验中学,441500;2.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肖堰中学,4415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李明远?彭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