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3期
编号:13045957
家庭教育中的“强”与“弱”
http://www.100md.com 2017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3期
     我在工作中,接触的家长多,发现了这样的情况:父母越是能干,孩子反而越平常;父母表现一般,孩子却十分优秀。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例1:孩子A,高二,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但现在坚决不愿意上学了。与其沟通的时候,孩子说:“我爸爸太聪明了,每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我爸爸总能知道答案,他总是说‘这道题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做,简直笨死了!’”

    例2:孩子B,遇到不会念的字,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这位妈妈没有像例1中的爸爸那样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字都不会念?”而是换了一种说法:“这个字还不简单,来,妈妈告诉你。”现在,孩子的妈妈发愁的是孩子遇到问题总是先问别人,自己从来不先思考一下。

    例3:孩子C的父亲从事建筑工作,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孩子C却很优秀。这位父亲说自己每天下班回来经常做两件事:一是不管多累,都会陪孩子做一会儿作业——虽然看不懂孩子写的什么,只能看看写得整不整齐。如果孩子时不时地挠挠头,就说明题很难,这个时候,这位父亲就会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再试试看!”;二是孩子写完作业了陪他聊天,有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父子俩就一起说说。

    以上三个例子是当下家庭教育的缩影,彼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博弈很奇妙:当父母的角色功能变强,孩子的角色功能自然就会变弱,甚至缺失;当父母的角色变弱,孩子的角色反而会变强。这就像森林中的大树和树下的植物一样,当树越来越大,下面的植物必然会越来越小,甚至死亡。

    与大自然中的每一株植物一样,每个孩子都充满了能量,而且都具备高度的发展性,但前提是要有合适的生长环境。例3中的孩子生长的土地虽略显贫瘠,但丝毫没有影响其健康茁壮的成长。而例1和例2中的孩子,他们连扎根的土地都没有,何谈成长呢?

    所以家长在与孩子互动时,不妨尝试“弱”一些,慢慢地把属于孩子的东西还给孩子。这些东西家长不给,孩子们就没有,留在手里也没有用。就像孩子小时候需要喂饭,孩子慢慢地长大了,就要让他自己吃饭。

    例1和例2中的家长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很多父母之所以表現得很“强”,恰恰是因为他们内在的某些东西没有长好,而孩子的“弱”,恰好让他们找到了一个满足自己某些需要的客体,这些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要想种子生根发芽,就需要给予它们土壤与环境。要想孩子自己走,就必须放开手。家长们,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超越自己,就请暂时收起您的锋芒与聪明,适当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无知”一点,“迟钝”一点。慢慢地您会发现:当您越来越“弱”,孩子慢慢地会越来越“强”。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教学研究室,郑州,450000)

    编辑 / 刘 芳 终校 / 于 洪, 百拇医药(易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