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3期
编号:13045963
中小学心育课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有益探索(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3期
     〔关键词〕心育课;教研活动;主题衔接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对小学到高中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和明确的目标定位,对教师在教学与辅导上有很大的启发。《纲要》要求不同地区结合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在心理发展这一延续的过程中,“阶段”常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生命的一定时期,心理发展总会维持一个相对平衡和稳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在性质上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可分辨的心理发展特点[1]。为了更好地落实“分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我市研讨会立足于对《纲要》的学习,尝试对不同学段的同一教学主题进行对衔接方式和程度的探索,通过实践了解此类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

    一、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初步构思

    在入校调研及同行交流时,我们发现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学段在处理同一主题的课堂时,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置有很大的重合。例如,主题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中,小学生和高中生都在进行同一个活动“杯中取球”,活动环节和提问的设计并无太大的差别。这个举例并非表明同一活动在不同的学段不可重复使用,也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能力与态度,而是想传达一个普遍现象: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地受到关注和重视,学校开始逐渐开设心理活动课,然而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且缺少互相交流的情况下,各学段间的辅导内容常出现“撞车”现象。这类情况让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招架不住,在课堂上常常听到学生反馈到:我做过这个活动,我听过那个故事,这节课的内容我大部分都学过。这些实际问题将导致学生在课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降低,辅导效果受到较大的影响。加之传统的教研活动常常以一个学段(中学或小学)进行横向研讨,此类活动重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虽可以有针对性地探讨某个教学难点,却无形中忽视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横跨在学段间的衔接问题凸显。
, 百拇医药
    二、探索与实验

    由于这类教学案例大量存在,为缓解此局面,我们在听取多方意见后,结合各县的实际情况,指定一个实验区,着力摸索不同学段在同一主题的“衔接式”教学课例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教研方式的创新。在实验区成立县际教研组,由县教研员负责,召集辖区内所有的专职教师参与,设立备课小组,备课组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分成三组。教研室在初次会议中,参照《纲要》的教育内容,讨论出10个成长性主题,将这些主题落实到备课小组中。由小组内部自行探究课题的目标及教学方案,随后小组间各推选一位教师参加课例展示,其余成员一起参与教研活动。在课后的研讨中,除常规评课,着重讨论小组间的活动目标及具体活动方案是否切实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延续性是否恰当,即不同学段的衔接性是否处理妥当。通过此类尝试,我们期待教师们能够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有较为清晰、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备课时更能够从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逾越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好教学重难点,辅导内容有所侧重。
, 百拇医药
    《纲要》中归纳的具体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教育为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2]。基于此,我们似乎可以大体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依照连续性和阶段性分为两大辅导类型,一类是立足心理发展连续性的成长性主题,如学习心理、人际交往、个性品质等教育内容贯穿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每个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需要进行有所侧重的辅导;另一类是立足于阶段性的稳定性主题,如青春期教育、升学就业等,正是根据学生身心的特殊性而设置的重要辅导内容。当然,这两类主题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各有侧重。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从学生心理发展中偏重成长性的主题入手,小、初、高三个学段的教师围绕这些主题全员准备,在具体的课例中各自阐发自己的理解认识,形成争鸣与碰撞,做到每次教研活动有理论思考、有实例研讨、有反思总结。

    基于以上思路,本次研討会的行程主要为:小学(听、评课)—初中(听、评课)—高中(听、评课)—讨论(主题衔接式课例及教研方式的探索)。本次活动不针对某一课例进行过度的磨课,而是从一线教师的实际出发,给予固定时间让教师参与“独自备课—集体研讨—调整教案—展示课堂”。研讨活动中,我们将与会教师分成五组,每组设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各两名,高校教师及市、县两级教研员平均分配到各组参与交流;组内讨论完毕后,推选成员进行组间分享。研讨会呈现的主题衔接课例主题定为“时间管理”,教学方案及评课意见(见表1)。
, 百拇医药
    三、探索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意义

    阅读与会教师所撰写的参会感想,可以看到本次基于主题衔接式教研方式有益探索的市级研讨会受到大家的肯定。立足于主题衔接式课例的评课议课后,教师们把目光投注于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价值中。在交流中,与会教师提出问题:中小学一线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考虑衔接问题非常困难,不如把这部分工作反馈给相关教研部门,由他们开发课例后,让一线教师进行实践和检验。针对此疑惑,小组讨论一致认为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必要性

    传统的教研活动基本以活动课为依托,采取听、评课的形式进行落实。目前教研部门中,只有一位专职或兼职教师负责小学到高中的教研活动,学情特点的巨大差异性导致教研员在开展活动时,只能侧重中学或者小学进行横向研讨,因此便难以对学段的衔接进行探究。回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现实处境,每个学校专职教师配置少、师资队伍年轻化、片际内未能使用统一教材,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联系等。目前,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视角来看,大多数教师仅限于横向与同行交流,而缺乏对纵向的不同学段心育辅导课的了解。初中、高中教师并不真正了解本地区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程度及小学教师在辅导中的深度,因此,在进行同一主题的辅导时,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辅导活动和内容缺乏新鲜感,收获不到新知识,感受不到新体验。很多现实因素导致教师在主题选取、活动设置的时候有很大的随意性。初中、高中教师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是,许多主题所采用的活动已在小学阶段完成,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因此,常有中学教师提出到小学听课、参加跨学段教研活动的需求。这个现象存在的普遍性提醒教研部门及一线教师,应该把它作为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解决方法,为自己甚至为本区域教师提供一些思路。为此,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具有必要性。, 百拇医药(刘菲菲)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