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7期
编号:13044266
凡墙皆是门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7期
     一个在偏僻乡村当教师的中年人对我说:“早知道花了好几万学费上大学出来之后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不花这个钱。”那一刻,我突然明确意识到身边原来潜伏着如此之多的思想狭隘的陌生人,他们的狭隘在于,他们的目光只向某类事物打开,比如看得见的前途、有用处的考试成绩、固定工作、明明白白的利益……他们只看到了短短的两三年,而看不到一个人更长久的青年、中年乃至老年。在这个时代,似乎总有一种非白即黑的理由要判定你的努力和付出:好像你一旦上大学,就必须和看得见的工作“相拥相抱”,一旦找不到工作,之前的所有努力就是一页废纸。

    一位专家曾经发出感慨:“人们往往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上大学,不只是和未来的工作相挂钩,而是在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扩大生命的容积率和精神版图。尽管很多上完大学的人仍然很平庸很狭隘,但不能不说那是生命“破茧成蝶”的机会。的确,上学、旅行,相信都不仅仅是为了构建生存的框架,抑或是为了塞满荷包。它还在于让我们消除狹隘,感受更多的未知和创造更多的精彩;在于让我们不仅仅有一个持续的外在积累,还能有机会完成生命内在的成长。
, 百拇医药
    “凡墙皆是门”,避免以短视的态度把人的付出和努力划分为“有用”和“没用”两个结果。不断地打开门(尽管打开之后是一条死胡同),不断地拓展精神隧道,不断地开启“世界之眼”,才是生命成长的要义。作家冯骥才描述了一件事情,面对一个又窄又长,深邃莫测的死胡同,别人都是白跑长长一段冤枉路,自认倒霉,毫无办法。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唯有一个长衫老者在遭遇死胡同后,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这个长衫老者,并没有打通狭隘的死胡同,使之敞亮畅通起来,但却用一种简单的动作和方式,告诉人们如何避免走向狭隘。是的,“凡墙皆是门”,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看不见的墙,而不是这个死胡同。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人,提醒我们该怎样擦掉岁月落下的凡尘,不断从盲从的人群中找到通向更远的更通达的路;提醒我们该如何从一群短视者中间超拔出来,去寻找更辽阔的精神宇宙空间。“凡墙皆是门”,而打开门的办法之一就是消除思维里看不见的墙。去上学、去旅行、去走出去看,都是扩展思维,洞开视域。

    世界上最著名的杂志之一《生活》的办刊核心是:“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见证伟大的事件;去端详穷人的面孔和伟人的手势;去看奇异的事物——机器、军队、人群、丛林和月亮的影子;去看人的杰作——他的画作、高楼和发现;看墙后的,看房内的;看危险的;看男人爱的女人和孩子们;去看并享受着快感;去看并被震撼;去看并领悟。”生命总是处在剥洋葱般的懵懂之中,这一层醒了,那一层还睡着;这一瓣亮了,那一瓣还在黑暗里。去看墙后的少年,去看高楼的少年,去看奇异事物的少年,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在“剥洋葱”,都是在打开自己的精神隧道。多剥一层,“睡着”的就少一层,而“醒来”的就多一层。而从“狭隘”中醒来,从“懵懂”中醒来,本就是在凡是“墙”的地方打开了一道门。

    有一句犹太谚语这样说:“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这句话的本意是说:一个人既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这种意识的人才——深感自己的渺小,所以知道不自大和感恩;确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以知道不自卑和拼搏。如果一个人只怀揣一张“纸条”,那么面对他的就是“凡门皆是墙”;而当一个人装上两张“纸条”,就是消除狭隘,就是“凡墙皆是门”。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金昌,737100)

    编辑 / 杜文姬 终校 / 于 洪, 百拇医药(王彦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