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13219012
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9期
     本研究基于模型的拟合结果,还采用了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了中介效应的检验以及置信区间的估计[24],一共重复抽取样本2000次。检验及估计的结果表明,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t=9.04,p<0.01),其大小为0.36;累积生态风险通过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间接效应大小为0.13,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94,0.188],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可以认为自尊起了中介效应;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效应也显著(t=-8.60,p<0.01),效应大小为-0.32;其他依次检验的结果见表3。因此,在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中,既有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效应为36%,又有以自尊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为27%。

    三、讨论

    (一)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作用分析

    本研究得出,累积生态风险和青少年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且累积生态风险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行为。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风险并非是单独产生作用的,而是在交互情况下产生作用[2]。对于青少年个体来说,某一种风险因素的出现对其身心发展可能构不成威胁;只有当风险因素交加累积出现时,才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25],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青少年经历的风险因素越多,其出现抑郁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家庭是个体最早的也是最经常处的生存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是青少年家庭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交往对象,因而也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的微系统;而学校、社区是青少年家庭外重要的活动场所,它们是伴随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生态环境[9]。因此,我们在考察风险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时,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如家庭、同伴、学校、社区等)出发来权衡多重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在生态系统中,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因素聚集累加在一起时可能会形成严重逆境,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情绪不安全感,导致其自尊降低,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其抑郁甚至自杀[26]。
, 百拇医药
    (二)自尊在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累积生态风险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经历累积风险越多的青少年,自尊水平越低,抑郁出现的可能性越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18,26]。由于累积生态风险、自尊以及青少年抑郁两两之间关系密切,又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自尊多作为中介变量出现,所以本研究也把自尊作为了中介变量,并且把累积生态风险和青少年抑郁分别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考察。考察结果显示:自尊在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不但有直接预测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这与研究假设相一致。即如果青少年个体在成长中经历的风险事件越多,尤其是当风险事件集中在同一个时期出现时,极易造成青少年自尊水平的降低。以往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低自尊是抑郁的易感因素之一,而较高的自尊水平有利于抑郁情绪的缓解[27]。这可能是因为多重风险事件累积在一起激活了青少年个体的无助感,被风险事件包围着的个体会感觉到不安、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价值,进而可能会引起其自尊水平的降低,自尊水平低的个体更倾向于把风险事件灾难化,导致出现一种恶性循环:风险事件—自尊水平降低—夸大风险事件—自尊水平降低,加剧了累积生态风险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但是如果此时个体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个体就可以客观地进行自我效能和自我价值的评估,不至于使自己陷于无助、自责的狀态之中,此时的自尊恰好作为了一种保护因子缓解了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自尊在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可能起到了缓冲与保护作用。
, 百拇医药
    (三)结论

    累积生态风险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自尊在累积生态风险和青少年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四)教育实践与启示

    通过本研究可知,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由于此阶段他们身心发展相对不平衡加之还要面临学业、社交、安全问题等多重压力,因此内心十分脆弱,极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以及全社会应竭尽全力争取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生态系统,还要特别关注对个体自尊的培养。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G2016004)。

    通讯作者:王佳宁,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E-mail:wjn@hrbnu.edu.cn.

    参考文献
, http://www.100md.com
    [1]Wright M O D,Masten A S. 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M]. US:Springer,2005.

    [2]Appleyard K,Egeland B,Dulmen M H M,et al. When more is not better:The role of cumulative risk in child behavior outcome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5,46(3):235-245.

    [3]Fleming T M,Merry S N,Robinson E M,et al. Self-reported suicide attempts and associated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New Zealand[J].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7,41(3):213-221.

    [4]Roberts R E,Roberts C R,Xing Y. One-year inci-dence of suicide attempts and associated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mong adolescents[J]. 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2010,14(1):66-78., http://www.100md.com(张凡?王佳宁?金童林)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