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33期
编号:13212598
构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和谐美”(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33期
     在一堂“我就是我”的思品课上,许多小朋友都介绍了自己的特点,而一些学困生卻缩在角落里,犹豫着不敢举起手。我提问一位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你现在在哪方面有进步?”他说:“我的字写得比以前好了!”我马上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然后再请班里的小朋友找找这位学生的优点。有的说他扫地扫得很干净,有的说他现在认识的生字比以前多了。这位学生开心地笑了。我再问他:“现在你觉得自己怎么样?”他说:“我比以前进步很多。”我问:“对自己有信心吗?”他微笑着点点头。

    4.学会宽容学生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但宽容并不是放纵。

    学生们在完成一次思品课的书面作业时,字写得普遍潦草,我问:“这是你们最好的书写水平吗?”大部分学生都说不是,我说:“我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但愿每位小朋友都能写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学生们都用橡皮擦了重写,我给有进步的孩子每人打了个五角星,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 百拇医药
    有一次我在执教公开课“我爱秋天”时,班里有几位调皮的学生故意大口大口地吃苹果,而且发出很大的声音,课堂气氛乱糟糟。我有些沉不住气,顺势问他们:“你们喜欢吃苹果,那我等你们吃完苹果后告诉大家你们有什么发现,好吗?”这些孩子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赶紧吃完了苹果举手发言。

    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二)确立和谐的学习内容

    新课标规定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优秀品质为目标。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生活的学习内容必须与生活相链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品德与生活课的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以达到课堂内外、教材内外的和谐统一,避免学生成为“两面人”。

    1.源于生活——以生活为源泉
, http://www.100md.com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教材编排不是按照德育或道德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作为起点,自然而然地引出话题。因此,在设计课堂学案时要以贴近学生生活为依据,避免品德课走向学科化和知识化。

    例如,在执教“走进大自然”一课时,我在课前让孩子深入大自然找一找,把找到的自然界中的朋友带到课堂上。学生们带来的朋友丰富多彩:有蚯蚓,有枯草,有果实,还有几个孩子用尼龙袋装了空气回来。这些都来自孩子的现实生活,因此他们对这堂课一开始就充满了热情。

    再如,一天上思品课时,我偶然发现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月饼,我问:“是谁丢了月饼?”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今天是中秋节,我送一个月饼给你吃。”于是我就以月饼为话题,先上“中秋节”这一课。我们从眼前的月饼说到月饼的来历、说到中秋节、说到嫦娥、说到吴刚,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

    实践证明,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的品德教育符合儿童当前道德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 http://www.100md.com
    2.活化生活——以生活为背景

    思品教材中有许多小调查,而一些调查离孩子的生活很远。这些调查处于相对于静止的状态,教师如果不将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就无法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因此,必须将教材活化,让学生们乐于接受。

    例如,“农产品的家园”(浙教版品·社第一册)一课中,要学生去调查“胡柚的旅行”。我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灵活处理:家里在农村的学生调查“稻谷的一生”;家里是蔬菜种植大户的调查“青菜的旅行”……由于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真实地调查学习,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这样的调查学习让学生收获更多,感触更深。

    3.重构生活——以生活为指导

    品德与生活中的“生活”不是指孩子的原始生活全貌,是指学生的社会性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具有道德性的部分。老师要提炼学生的生活,以便使教学的指向性更明确。课堂教学应以“生活”为亮点,以“生活”为细节,以“周围的世界”为源泉,在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下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共鸣和生命活动的对接。
, http://www.100md.com
    在上“走进大自然”一课时,我创设了两个极其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情境一:带孩子走进校园去寻找大自然,再次发现大自然。校园对孩子来说就是第二个家,闭上眼都能说出这儿有什么、那儿有什么。在这样一个朝夕相处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大自然,孩子们欢呼雀跃,显得迫不及待。他们的思绪在校园中放飞,与大自然链接,与生活链接,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情境二:课堂上,孩子们带来了各种从大自然中搜罗到的东西,此时的课堂氛围是轻松的,思维的火花由一件件平凡而又熟知的小物件中碰撞出来而四溅。

    以下是“走进大自然”教学片断。

    师:你记录了大自然中的多少种颜色和形状?把你的记录展示给大家。

    生1:(拿记录纸,投影展示)我找到了六种颜色,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作了记录。我发现紫藤花的形状像一串葡萄,我就画了一串葡萄;有一种草的形状像带子,我就画了一条带形;还有心形的叶子。
, http://www.100md.com
    生2:我除了他发现的六种颜色外,我还发现天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泥土是黑色的,树皮是咖啡色的。

    生3:我找到了一种植物,它的叶子是扇形的。……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除了校园里看到的,你在平时外出时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中的颜色和形状?

    生4:我闻到了含笑花的甜甜的味道。

    生5:我抱了抱大树,大树的皮很糙。

    生5:我带回了几个臭屁虫,黑黑的,爬起来很快。(边说边让臭屁虫在投影仪上爬来爬去)

    生6:我用袋子带了点空气回来。(拿出一个鼓鼓的大袋子)

    4.隐于生活——以生活为归宿

    学生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每次课的结束,意味着孩子新的道德行为的开始,意味着他们的道德行为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又为下一次的起步提升了一个高度。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和指向生活的课堂。, http://www.100md.com(方珍)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