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206674
从“活动”到“活力”:基于体验的心理课程品质提升路径(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35期
     两位老师都重视兴趣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作用,也都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来评价,显然后者的设计和实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参与积极,跃跃欲试,兴趣高涨,体验更加深刻。

    (四)无深度的“浅尝辄止”之活动

    课堂活动“扎堆”,课堂气氛热闹,学生也兴趣盎然,但是囿于时间的限制,每一个活动都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动”态,没有“静”能生慧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缺少体验、感悟和反思,同时也导致活动分享、交流不足,学生心理互助和自助的目标几乎无法实现。

    “我的幸福成长”是一节省级观摩课。课堂上活动多达八个,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自己的幸福账本的基础上,课内第一个活动:两名学生分享自己的幸福账本;第二个活动:播放视频《范伟说幸福》,学生观看,两名学生谈观后感;第三个活动:投影展示故事,学生看故事,两名学生分享感受;第四个活动:组织“价值观大拍卖”游戏活动,六名学生分享自己的价值取向;第五个活动:播放声频《蒂姆的故事》,三名学生分享听后感;第六个活动:投影展示图片,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幸福点滴,无学生分享;第七个活动:学生写下自己创造幸福或给别人带来幸福的故事,两名学生分享;第八个活动:学生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贴到“幸福树”上。
, http://www.100md.com
    教师“用心良苦”,如果连同课前学生完成自己的幸福账本,一共九个活动。每一个活动都与幸福相关,但是,在活动展开时,总感觉浮光掠影,为了将课内的八个活动逐一实施,导致每一个活动都没能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深入的交流和分享。

    当“我的幸福成长”一课上,教师疲于应付“扎堆”的活动时,无法保证学生的感悟和体验的深度,也无法顾及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这样的课堂就像是“走过场”。如果教师不是活动全面开花,平均用力,而是聚力到两三个活动上,并深入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扩展分享的广度,增加体验的深度,课堂效果将会好很多。

    三、体验活动之“四度思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的“撑高杆”

    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性”,形成活动的“四度”思维,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和创生、变通活动的实施和组织过程,最大化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生命活力,提升课程品质。
, 百拇医药
    (一)主题明确目标精准

    教师应该明确,真正有效的活动,是活动主题明确清晰,活动目标具体可行,有针对性。

    第一,教师在活动预设环节要优化活动设计,要明确一个课时一个主题,避免两个或多个活动主题同时进行,不求活动的面面俱到,但求活动的目标精准,围绕主题开展,主干清晰,防止枝蔓丛生。只有精准的活动,才有可能激发学生体验,也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教学。

    第二,活动主题定位要易于表达,能够公开。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话题,往往会增加学生的自我防御,不利于课堂开放、安全的氛围形成。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活动之中,自然就不可能有体验。

    第三,活动主题确定不易过大,防止目标过空,无法精准定位,导致对活动主题挖掘不深,探讨不透,活动浮于表面,形式好看,而无实效。

    (二)活动体验“一个都不能少”
, http://www.100md.com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于协助学生发展成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的人。”心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放眼全体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自我探索,获得体验,实现自助。

    1.教师眼中必须要有学生,而且是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能让团体中的所有个体,在团体氛围和情境中,相互影响,相互带动,促成个体自觉和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如果教师眼中只有“个体”没有“全体”,教育活动难免流于片面,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主动意识和精神,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成为强制行为而变得毫无意义。同时,“全体”又由“个体”组成,个体在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影响着活动的进程。

    2.实施体验式教学,从教学模式上确立体验的全体性。体验式教学的组织要求教师预设活动时立足全体,并在课堂上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和心理体验。将传统讲授模式与体验式教学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当心理课堂趋向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时,团体很快出现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降低的情况,不仅“全体性”得不到保证,学生个体还会出现感受力下降、负性体验增加、消极应对课堂学习等问题。而体验式教学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激发情感,获得经验,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全体学生在“活动—体验—领悟”的过程中获得心灵成长。
, 百拇医药
    (三)以趣激趣

    以活动的“趣味”,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方能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1.教师要关注活动过程,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正向、积极的情绪情感。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感到愉快、舒畅,相反,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2.将趣味性强的团体心理游戏活动引入课堂,释放学生“玩”的天性,使人性得到真正的复归。西方著名的教育家福禄培尔、席勒、蒙台梭利等无不强调游戏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导趣、导向、导控、导境、使学生在游戏般的学习中获得快乐,产生体验。在游戏中教,在游戏中学,把自由、解放和快乐带进课堂,使课堂有笑声、有动作、有兴趣,使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游戏的趣味与欢快的笑声中自然而有效地达成。

    3.鼓励学生表达与分享,鼓励学生支持与赞赏,提升自信,体验成功。自信心是一个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只有自信,才敢于面对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只有自信,才能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自信心的确立,使学生获得成功成为可能。
, http://www.100md.com
    (四)分享、创生、辅导

    1.从分享交流中收获深度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团体中人、事、物的觉察、领悟和感受,通过组织师生、生生交流、沟通、分享、共享,协助学生成长与发展。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课程观,着力于学生的表达与分享、体验和感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价值。

    2.从创生资源中收获深度体验。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创生资源,并加以巧妙应用,促成课堂走向纵深,加深体验。俞国良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现实活动进行协作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别之处,在于教师通过活动催化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充分互动与分享,并对互动中即兴生成的课程资源正确把握、有效提取、敏锐捕捉并予以充分地利用,不断推进活动走向深入。很多课例证明,学生在活动中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活动进程的“拐点”,只要教师善于觉察并有效利用,就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心理探索。
, http://www.100md.com
    3.从心理辅导价值中收获深度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团体参与性活动。课堂上面对全体学生组织活动,通过优化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潜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个都不能少”的视域,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都有体验,有收获,在自我探索中实现心理自助。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暴露出的心理问题,以便在课后持续跟进,实施专业帮助。

    总之,“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力”之源,其价值体现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否淋漓尽致地展现课程的体验性,实现学生体验的效度、广度、力度、深度。教师要始终“以生为本”,时刻关注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心理体验,满足学生情绪愉悦的需求,实现学生成长的需求,尊重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提升自我调控能力的提升。如此,才能实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调适,在调适中成长”的课程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品质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邹晓翔.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和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6):134-136.

    [3]万红刚.绝在预设 妙在生成——课堂心理辅导有效性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5):18-20.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扬州,225800)

    编辑/巨明珠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