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3期
编号:13202741
从“心”开始,深度改变一所学校(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3期
     案例3——“见分不见人”的课堂

    多年来,迫于应试压力,我所在学校有几个比较大的争议:一是为了在高三有更充裕的复习时间,将本来合理分布在高中三年的课程学习,压缩到两年内完成,且已经成为教学安排的定例;二是高一、高二教学就直接瞄准高考,淡化情境创设、问题提出、分析、讨论和解决的过程,对高考重点、热点和难点的讲解、记忆和反复训练是三年的学习常态;三是在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重心是那些“尖子生”和高考“希望生”,其他“线外生”长期得不到应有关注和有效帮助。结果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从高一下学期就开始出现严重分化,高二时放弃数学、物理学习的学生超过30%。

    常言讲:教无定法。但是课堂教学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学生认知的规律性,二是学科自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学如果脱离了这两个基点,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味地迎合应试要求,就与学科教学的育人要求严重背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缺乏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和持久力;过度应试的教学组织,无视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经验,教学结构是碎片化、割裂的,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机械记忆和训练水平上;过度应试化的教学组织,还导致教学过程无法充分延展开,使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及时、有针对性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机会,形成了许多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困难。

    学校教育有责任为每一个孩子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