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235054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思考(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7期
     〔摘要〕通过研读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设计,并观摩几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文章以真实教学过程为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活动设计以及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几点思考,发现其中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7-0020-04

    心理健康教育課作为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也先后设计了种类繁多的教材、教案集等,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笔者研读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案设计,并观摩了几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发现这些教案设计得非常用心,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 http://www.100md.com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较空泛,脱离实际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教案设计的基础。所有的教学内容、活动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总的教学目标又是由一个个具体目标组成,每一节课都需要制定详细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越小、越具体,就越容易达成;反之,就很难达成。

    例如,一节高中生情绪辅导课“慧手绘心”的辅导目标如下:

    目标一:通过绘画引导学生关注和表达情绪;

    目标二:引导学生在人际互动中觉察和体验情绪;

    目标三:引导学生探寻积极的情绪应对模式。
, 百拇医药
    这节课的辅导目标比较模糊,教师试图通过绘画来解决情绪问题,缺乏可操作性。针对“目标一”,在设计本堂课之前教师应调查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学情分析,用以了解利用绘画的教学手段是否适用于该班级学生。针对“目标二”和“目标三”,课堂通过图画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互相传递绘画两次,最后再次加工自己的画卷。在此过程中学生若只是传递、加工别人的绘画而没有自己当下的深刻体验,也就不能真正深入解读、识别他人的情绪;“再创造”自己的画卷而没有教师适时的引导、总结和提炼,学生可能无法独立探索出积极有效的情绪应对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上完这节课以后到底收获了什么方法和技能去觉察、体验及应对情绪,是否可以真正解决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情绪问题,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则难以评估。

    在另一节面对高中生的关于异性交往的活动课“‘他’‘她’同行在花季”中,过程与活动目标是“共同感悟爱情的美好、神圣,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弱小,无法在青春期现阶段承担责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明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美好的人,才能在未来得到相应的美好”。这些目标过空过大,“强大的、美好的人”这些未来畅想对于高中生太过遥远,他们此阶段的主题更多是学习知识,在此阶段更需要的是教师能够引导他们探索出一些更积极的、具体可行的应对方法来解决他们的异性交往困惑。同时在活动中可以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他们现在无法承担爱情的责任,以及爱情需要承担哪些责任,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美好的人”,未来要成为一个“强大的、美好的人”的现阶段主要任务是什么,等等,给他们指引出更明确、具体的方向。
, 百拇医药
    (二)活动课中技巧运用过多,教育引导功能不足

    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心理健康课应结合游戏、活动、体验、调试等方法,于是手段不断翻新,花样层出不穷,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活动课中的活动设计因太过重视教学技巧的使用或者活动设计太过简单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真实感受,导致没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的主导性,也未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引导功能。

    在前文提到的关于异性交往的活动课中,教师使用了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故事启迪法、讲授法和实验演练法,整个活动课看似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缺乏创新,活动比较陈旧。如讲授法和讨论法都是课堂中的普遍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有些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比较单调枯燥,例如对初高中生讲故事可能会让他们感觉无聊或抵触,难以达到活动效果,太过简单的游戏体验会让他们觉得太“幼稚”而无法真正放开身心参与活动。

    在以初一学生为教学对象的“与挫折同行”课程中,教师试图通过让学生互相倾诉自己曾经遭遇挫折的感受而让学生明白“人生难免有挫折”的道理以及领悟“挫折既有负性影响也有正向激励作用的两面性”。教师给学生讲了略为简单的三个同龄人遭受挫折的故事后,让学生互相倾诉自己曾遭遇的挫折感悟,再对自己的挫折打分。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了些许自己的感悟,但他们的感悟尚处于潜意识之中,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自己无法看到它,也无法更深切地感知到它。学生自己在当下没有切身的体验来深化这种感受,引起强烈共鸣,最终也无法让初一学生深刻领悟到挫折的两面性。教师可在课堂结束前帮助学生将刚刚觉察的浅层次认识深入到自己的内心,内化成学生相对稳定的感知而达到真正领悟的目的。
, 百拇医药
    (三) 课程不能调试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困惑

    1.没有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引导其正确认识思想上的困惑

    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脱离实际,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学生每个成长阶段的思想困惑。

    例如,在一节让六年级学生学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活动课“心随乐动”中,教师试图以音乐为载体,引导孩子们接近自己的内在及潜意识,并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们明白“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人感受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对同一首乐曲,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下也可能有不一样的感受……但这些都是正常的,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真实体验”。课程设计是让学生倾听音乐,中间穿插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倾听音乐后的感受,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再次提出课堂主题,结束本次课程。不断的音乐体验会让人疑惑这究竟是一堂音乐课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这节活动课准备解决学生哪方面的现实问题也不甚明确。若只是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学生了解之后反而会产生新的困惑:即使有了这样的发现,这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呢?活动课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不仅发现个人感受不同,还要帮助学生思考是什么导致面对同一首乐曲每个人的感受会不一样,对不一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对于这种现象的看法。而且,活动课中对于乐曲的选择应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在播放第一首音乐的时候至少有两三名学生表示声音太刺耳,所以对于活动课中的素材准备也需尊重学生的选择,课前准备充足,课中灵活应对。, http://www.100md.com(马境 王纬虹)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