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8期
编号:13233755
共情为何有效?(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8期
     〔摘要〕共情有助于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有助于来访者解决问题。共情循环模型将共情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共鸣阶段尤其重要,需要细化说明。人际互动的“预期—验证”模型将共情共鸣的过程做进一步微观分析,并提出可能的内在机制。共情的人际互动“预期—验证”模型,有助于咨询师有意识、有方向地提升共情的准确性。

    〔关键词〕共情;“预期—验证”模型;共情循环模型;人际互动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8-0044-03

    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心理治疗方法得到承认[1]。这些心理治疗方法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给来访者以希望、使来访者对自我和世界产生新认识、建立共情和信任的良好关系。研究者认为,在这些治疗有效的共同因素中,共情关系特别重要。即使是非专业助人者,只要在和来访者交流中,表现出关爱对方的共情之心,也能够对来访者有所帮助[2]。
, 百拇医药
    一、共情的人际互动历程

    1959年,罗杰斯将共情定义为:准确地、带有情绪色彩地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照系,就好像你就是他,但又永远不失去“好像”的状态。到1961年,罗杰斯将共情定义为:进入另一个人的私人知觉世界,并且能完全自如地处于其中。在那个人的内在世界里,你是知心的陪伴者[3]。这个解释将共情确认为一种“存在状态”,一方面避免了共情流于技术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让评估共情质量产生很多困难。

    1981年,研究者巴雷特·伦纳德将共情视作助人者和来访者的互动历程,并将这个历程划分出五个阶段,形成共情循环模型[4]。第一是准备阶段,助人者形成共情趋向。在这个阶段中,来访者对助人者形成信任和期望,积极表达感受和经验;助人者主动参与其中,对来访者表现出倾听和接纳。第二是共鸣阶段,来访者表达出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助人者对这些经验达成鲜明而生动的理解,双方形成一致的意义建构。第三是表达阶段,助人者对来访者体验到的感觉保持觉察,并将其反馈给来访者,双方针对这些感受的意义进行交流。第四是接受阶段,来访者专心倾听助人者的回馈,努力理解助人者反映出的感觉,并追寻这些感觉的源头和对于意义。第五是反馈阶段,来访者通过觉察,对助人者的回馈进行确认或修正。助人者由此确定共情是否准确,为下一步共情做好准备。
, http://www.100md.com
    共情循环模型试图将助人者与来访者的互动历程做细致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对共情历程进行学习和评估。在共情循环模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共鸣阶段。如果助人者较为准确地理解来访者的感受,就能够进入来访者的“内在参照系”,成为来访者“知心的陪伴者”。這也是很多研究者关注共情准确性的原因。我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共情历程——尤其是共鸣阶段,进行微观分析,提出共情的人际互动“预期—验证”模型,用以帮助助人者提升共情准确性。

    二、人际互动模式的固化

    人本主义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当人们处于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的人际环境,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朝向建设性成长。然而生活中,人们在早期亲子关系和现实人际互动中,常常会形成适应不良的人际模式。这是造成个体心理困惑和来访者求助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来访者进入心理咨询情境,往往会无意识地启动自动化的认知和情绪反应,重演现实生活的人际互动模式,并预期助人者会用日常不良人际模式回应。在共情循环模式的共鸣阶段,如果助人者没有觉察到来访者的人际互动模式,采用的回应方式验证了来访者的预期,那么来访者固有的不良人际模式就会得到强化,咨询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其过程可以描述为:
, http://www.100md.com
    情境刺激—启动固有人际互动模式(自动化的认知与情绪反应)—对他人回应做出预期—他人回应验证预期—强化固有人际互动模式。

    我们曾采用焦点访谈的形式,调查初中生对教育谈话的预期。初中生认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常采用四种教育方式:说明、要求、榜样和招安。“说明”指教师会反复解释学生行为的不当,以及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要求”指教师会为学生指出如何行事才属正确,并提出一些建议;“榜样”指教师要求学生向一些做得好的同学学习;“招安”指教师保证如果学生发生改变,就会提供一些条件或实现学生的某些要求。我们以此向教师求证,很多教师表示教育谈话的确常用这些方式。

    例如:

    学生:老师,我最近心情不好,上课总听不进去。

    老师:说说看发生什么事情了?

    学生:我,我和朋友闹矛盾了。
, http://www.100md.com
    老师:哦,原来是这样。两个人吵架了?

    学生:也没有,两个人好几天没说话了,也不知道为什么。

    老师:听上去不是什么大事情。快要考试了,大家要将心思放在学习上。

    学生:可是我上课总是听不进去。

    老师:这样可不行。要收收心,想想自己的未来。

    学生:我知道,可是……

    三、人际互动模式的调整

    在日常的人际互动中,谈话往往聚焦在“事”上,常就“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话题展开,多伴随着对人们行为和认知的判断、评价和建议。常处于这种人际互动模式中,我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后,常会预期他人将对此进行判断、评价和建议,并会采用反驳、退让、无视或讨好等方式进行回应。

    当助人者采用共情立场时,谈话主题将从“事”的系统跨越到“情”的系统[5]。在共情循环模式的共鸣阶段,助人者试图进入来访者的“内在参照系”,与来访者的情绪、感受、想法、动机和存在意义相联接,并能接纳和理解这个内在世界。这种共情回应超越了来访者的预期,触及了来访者的深层需求,一方面确认了来访者的价值,另一方面为来访者提供了人际互动新模式。共情松动了来访者固有的人际互动模式,来访者体验到生活新的可能性。其过程可以描述为:, http://www.100md.com(赵晶)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