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227727
“走心”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始于生活(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1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特征和策略的探索,强调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结合,以构建学生自觉、自主和自助的走心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生活化教学;中小学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32-03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生活化就是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同时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 http://www.100md.com
    (一)教学生活化是贯彻新课标的需要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全体学生完成其发展阶段的任务,促进个体成长与发展。而任何一个学生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地域、文化或环境中的,任何有效的辅导都必须充分挖掘各种环境资源。因此,在辅导活动课设计时一定要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兼顾文化、地域性等环境的特殊需要,以增加心理辅导活动课在特定学校与班级推进的可能性和实效性。同时,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学生所在的家庭、学校、社会也在悄悄地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多元、快速转变,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快速成长,再加上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都提示我们,这些因素是心理辅导课教学考虑中急需面对的挑战性因素[1]。因此,面对快速的社会变化,越来越需要将这些因素纳入课程设计的考虑之内,以使活动具有最佳的实效性。

    (二)教学生活化是提高辅导质量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能够教给他人的任何东西相对而言都不重要,并且对行为只有微弱的或没有重要影响……能对行为起到重要影响的惟一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挖掘的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生活化,体现了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它是在相关理论(后台)支撑下,由前后连贯、主题突出系列活动(后台)构成,需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来引起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和小组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的差异变成重要的学习资源,促使每个学生的心理进一步发展。
, http://www.100md.com
    (三)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学生的儿童期、少年期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都有其应达成的相应任务,都要解决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和人生课题。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首先应了解辅导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其次还要有如何促成学生顺利发展的对策思考。具体说来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学生个体或某一特殊团体在某一阶段的正常发展的特征、期望、任务和行为是什么?这些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哪些阻力?同时,该如何促进这些人的发展过程。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相关理论揭示的学生身心发展的成熟度与可能的困难,紧密结合学生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帮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在先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增进完成成长和发展的任务。

    二、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特点

    (一)情景性

    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儿童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中,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及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如学生入学适应、学习、人际交往、理想信念、职业选择、自我认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或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心理辅导活动课强调以生活为教学内容载体并通过生活来进行有效教学。
, http://www.100md.com
    (二)互动性

    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生活的主体、教学的主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目的与归宿,应与教师一道构成教学的双主体。要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情感,摒弃说教、强迫执行和机械灌输等反理性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合作的教学环境,在教育中要以激发、对话、互动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成为思想和行动的真正主人。

    (三)体验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对个人今后工作和生活真正起重要作用的并不是学校里学到的具体知识,而是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反思,即“成长﹦经验﹢反思”。让学生参与系列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这实际上是对经验的精细加工过程,属于记忆的多重编码策略,容易被学生掌握、吸收并真正内化为其自身经验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其处理类似情境问题的应对策略。
, 百拇医药
    (四)实践性

    生活本身就是实践,教学唯有为了实践、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才能找到其本来的意义。在生活化教学中,通过建立开放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心理辅导活动课强调从“知识课堂”走向“生活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抱负和人格等健全心灵的培养,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转化观念,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建设生活化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于学生,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材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探究和辩论中提高认识。让心理辅导活动课立足于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生活,解决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自我的成長,其实它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生活存在。在教学互动中,师生增进了解,交流情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也调动了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http://www.100md.com(徐中收 朱业标)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