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21期
编号:13288443
转换视角,再造和谐家校关系(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21期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教师应该厘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注重从“儿童视角”出发改善家校关系,注重转换沟通视角,俯下身子,倾听儿童的心声,用心建构,关注日常,注重生成,改进细节,以此打造多姿多彩的和谐家校新时空。

    〔关键词〕和谐家校;儿童视角 ;沟通视角;共情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1-0046-04

    面对一份暑假作业的异议,老师和家长在微信群里大吵起来。不得不说,家校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总是存在“不和谐音”,总有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对抗、埋怨和矛盾。不少家长发出了“手机一响心里发慌”“手机成了孩子家庭作业的接收器”的抱怨。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帕克·帕默所说的那样:“好教师和好父母每天都在地雷阵里探路。”[1]我们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地雷阵”。当家庭和学校双方都觉得自己做得是对的和万般无奈的时候,受伤害最深的可能就是孩子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和家长都要反思:“我们联手”成为一股唤醒和解放的力量参与了孩子们的光合作用,还是成为一个“逆环境”阻碍他们咔嚓作响的生命拔节?“我们联手”是否找到了那把真正打开孩子心灵秘境的钥匙?在他们青葱稚嫩的年华里,我们时不时从背后伸出的两只手,是“合力”还是“阻力”?究竟给了他们多大的帮助?
, 百拇医药
    一、厘清“边界”视角:从模糊到清晰

    不可否认,作為孩子成长的两翼或两个子系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自身发展的界限。有效协作和高质量联手是建立在清晰的界限基础之上的。然而,当下的教育恰恰是家校教育界限模糊不清,或过度越线,或相互替代,或相互脱节,或不问不管。

    总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责任主体应该是学校和老师,家长只需当好“后勤部长”。殊不知,正是家长物质满足有余而精神关爱不足的短视或偏颇,带来了儿童错误的价值观、学校教育的无奈以及家校配合上的混乱、矛盾和“漏洞”。我们经常说“学校不是万能的”,确实如此。作为集体教育的学校不可能将培养孩子的工作全部包揽下来。尤其是在孩子幼年和童年阶段,培养孩子的中心仍然是孩子的身心发源地――父母和家庭。而这恰恰是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是父母在外打拼的留守儿童家庭,更成为亲情缺失的“重灾区”。

    幼年和童年阶段家庭亲情的缺失已经给孩子带来了“人生的艰难”,少年期(中学阶段)的“过度重视”又带给孩子新的“身心的伤害”。放眼四海,有多少双休日或者假期已经成为孩子们被迫补缺补漏或培优充电的“第三个学期”。不少家长盲目给孩子们报舞蹈、书法、英语、奥数、钢琴等培训班,而丝毫不顾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或天赋。“耀武扬威”的习题、肩膀上的画板、名目繁多的“培训”,成为推动孩子长大的“加速器”。这样的“加速”,几乎就是一场折腾,换来的是太多的“怯”、太多的“苦”和太多的“空转”。不得不说,家庭教育学校化在剥夺家庭教育功能的同时,也让学生因过度学习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 百拇医药
    此外,学校教育也经常置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天性于不顾,一味给孩子“上笼头”[2],千方百计将家长纳入学校知识教育的轨道,试图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帮手。因此,家庭教育放弃了本来的职能而成为学校教育的承包方,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侵占了应由家庭来完成的某些职责,承担照管等其他私德培育的职能。更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经常不知不觉地陷入“唯目的论”或“唯成绩论”的桎梏之中,而置家庭教育的特殊性、过程性和个体性于不顾。例如,一些家长或孩子并不希望一定要考上所谓“名校”(例如,2017年11月12日,那个用水果刀捅死自己班主任的湖南沅江市第三中学高三重点班罗某其实想报考本地一所二流大学),并不希望成为“数学尖子生”或“物理课代表”,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学校或老师心目中的那个耀眼的“形象代言人”。这样的“不希望”因与学生的学习、成长相伴相随而更直接、更频繁地影响学生、“改写”学生。但这偏偏为学校或老师所忽视、所遮蔽、所挤压,由此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亲情淡漠、劳动意识及能力缺失、自主性弱、责任心缺失、抗挫能力差、不懂礼貌、闲暇生活空虚……这一切,成了他们身上抹不去的“标签”。
, http://www.100md.com
    教师和家长不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角色和使命,面对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个体(孩子)的时候,采用各自为政的做法:一些学校偏向于应试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很少有机会倾听家长的声音,或者听到了也依然“我行我素”。大多数家庭只是单向接受来自学校的铺天盖地的指令、要求和任务。处于“弱势地位”的家长,苦于没有一条渠道表达自己的愿望,要么简单接受学校指令被动配合学校,要么以极端的方式表示不满,有的甚至替孩子写作业、向老师谎报孩子健康状况给孩子争取休息时间等。

    这样的家校“两张皮”自然无法形成合力,削弱了教育应有的整合力,“教育漏洞”的形成不可避免,家校之间的摩擦、纠结、拧巴和矛盾的形成和扩大也在情理之中。为此,厘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界限,更好地整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当务之急。

    二、注重“儿童视角”:从“教化”到“共情”

    在大人眼里毫无价值的“破烂”,在小孩子眼里可能都是晶莹剔透的“宝石”。少了胳膊的娃娃,缺了帆的航船,每一样后面都会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幼儿和成人就是不一样,以致有的成人面对自己的孩子也“异常陌生”。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和家长首先要研究孩子,研究孩子的心理。或许,从“儿童视角”出发教育孩子,教育才不致空转。“教育切忌将孩子视为‘小大人’或成人的翻版,戕害其自然本性,压抑其独立个性。”[3]的确,教师和家长只有转换视角,重新找回教育的“儿童视角”,基于儿童,扎根于儿童,才能促使家校沟通趋于优质高效。

    假如你是教师,遇到如下情况该如何解决?

    两个孩子相互绊倒对方,其中一个孩子脚崴了。怎么绊倒的,老师没有看见,孩子打石膏可能要一个月都不能上学,家长很生气找教师讨要说法。, 百拇医药(张得生)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