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24期
编号:13281782
我的能量超乎想象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24期
     〔关键词〕抗逆力;高中生;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4-0060-02

    【设计思路】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刻。高中生的“自我”,逐渐从儿童时期的比较笼统的“我”,分化成为观察者的“我”和被观察者的“我”。这样的高中生更善于内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个性品质,也更经常、更深入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目前,学生进入高中已经三个月,感受到高中生活与初中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学生也发觉自己不再像以往一样是佼佼者,各个领域都有许多比自己优秀的同学。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試刚刚结束,很多学生感觉成绩不理想,常常把“跪了”“完了”挂在嘴边。在初高中环境变化和学习成绩落差的双重影响下,很多学生开始用观察者的“我”反省自己,陷入沉闷低落、自我怀疑的状态。学生此时非常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学会调整情绪。这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提高应对挫折能力的良好时机。
, 百拇医药
    【活动对象】

    高一学生

    【活动时间】

    45分钟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在冥想中感受自身渴望成长的强大力量。通过分享交流,缓解考试之后的低落情绪,感受来自同伴的支持。

    2.认知目标:辩证看待成长,发现自己在应对考验中发生的积极变化,觉察自我潜能,发现身边的支持性资源。

    3.行为目标:拾起克服困难、面对未来的信心,提升抗逆力。

    【活动准备】

    绘画用纸,彩笔,教学PPT课件,背景音乐,课后阅读材料。
, 百拇医药
    【活动过程】

    一、热身导入:掌声响起来

    学生预测自己在20秒内能够拍手的次数,然后拍手进行验证,教师为学生计时。经过验证,学生注意到自己实际拍手的次数(100~150次)远多于之前的预测(60~90次)。然后,教师导入课程主题——“我的能量超乎想象”。

    设计意图:借助简单的拍手活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也引发学生对课程主题的兴趣。

    二、活动体验:神奇的种子

    1.冥想。学生在背景音乐和教师的引导下,把自己想象为一颗种子,想象种子生根发芽、冲破土壤、不断生长的过程。教师用适宜的语速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作为种子的生长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冥想,学生把自我投射成一颗正在生长的种子,体验成长的感觉,发掘自我不断追求成长的力量。
, http://www.100md.com
    2.绘画。邀请学生将刚才想象的内容画在纸上。

    有的学生的绘画内容非常丰富,比如彩色的花朵、飞舞的蝴蝶、周围的动物;有的学生的绘画内容则是灰色的天空、荒凉的沙漠、茂密丛林中的一株矮草。在学生绘画期间,教师巡视学生的绘画内容,进一步了解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反馈。

    设计意图: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呈现想象内容,更清晰地觉察自我感受,加深自我认识。

    三、共同探讨:种子的成长

    1.交流讨论。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分享活动的体会,包括:在想象种子生长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觉得成长是一种什么感觉?教师关注学生的体验,尤其是一些比较消极、负面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在同伴中抒发感受,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从感性体验逐渐转向理性思考,进一步理解成长。
, http://www.100md.com
    2.小组发言

    小组代表汇总同学们对于成长的理解,并在班内做汇报。学生提到了:向着阳光生长、和周围的种子(人)一起成长、自己似乎比别的种子(人)长得慢、努力又挣扎、看到改变之后变得释然、被观察被关注、因为竞争感觉吃力。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发言内容,肯定学生的真实感受。同时,提炼概括,让学生看到自己渴望向上成长,身上存在着如同种子一般的与生俱来的强大生命力。教师介绍南瓜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外界压力可能激发出内在潜力。

    南瓜实验简介:试验人员用铁圈将一个小南瓜箍住并施加压力,以观察南瓜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最初他们估计大约500磅的压力会使南瓜破裂,当研究结束时,南瓜已经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同时还发现,南瓜里面长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并且根须往不同的方向伸展,遍布了整个花园的土壤。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两种重要的内在力量——自身原本的生命力和被激发的内在潜力。
, 百拇医药
    四、联系生活:生活大不同

    1.思考与补充图画。学生联系当下生活,思考自己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被激发出的潜力,即在应对高中学习挑战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积极变化,同时思考现有环境中有哪些支持性因素。然后,分别以“新的根须”“土壤中的养分”为题写在之前的图画上。教师观察学生补充的内容,为没有想法的个别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自己进入高中后的成长。

    设计意图:学生觉察自己生活中的积极变化,并找到支持性资源,以舒缓压力和增强信心,能够更加乐观地看待高中挑战,也更有能量面对挑战。

    2.分享时刻。邀请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新的根须”和“土壤中的养分”。学生发现的“新的根须”主要有:开始做计划,学习自我管理,结交新朋友,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更加努力。“土壤中的养分”有:原来的朋友、新同学、父母、老师、心理老师、学长。教师肯定、鼓励学生的发现,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发现对于今后成长的意义。
, http://www.100md.com
    设计意图:分享使得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学习使用身边的资源。

    五、总结:我有新收获

    1.回顾总结。邀请几位学生回顾课程内容,教师总结课程主题,让学生看到自己拥有比想象中更多的能量,与生俱来的生命力(种子)、被环境激发的能力(新的根须)和支持性资源(土壤中的养分)。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课程,反思自己的收获。教师强调课程重点内容,总结课程主题。

    2.布置课后阅读。为每位学生发一份阅读材料——《王雷校友的登山感悟》,请学生课后阅读。

    设计意图:阅读材料主要讲述了校友王雷女士不畏艰险、顽强挑战自我、成为第一位完成“7+2”登山目标的华人女性的故事。以此让学生再次看到生命的力量,鼓舞学生勇敢地追求梦想。
, http://www.100md.com
    【效果评估与反思】

    这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对辅导主题的兴趣很高,愿意参与活动和交流,全程都很投入。学生对于成长有进一步思考和认识,能联系生活识别自己的成长变化和支持性资源,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受时间所限,课上仅有部分学生分享,尤其最后的联系生活环节略显仓促。对于课堂中发现的个别学生绘画作品表现出的贫瘠、灰暗的特点,教师可在课后跟进,提供必要的辅导。

    【点评】

    从实际情况出发,扎根于现实。本课程的设计基于对学校的了解、对学生的了解,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同时课堂活动也是呈现学生真实内心世界的舞台,保证了教学有基础、有指向性。

    多种教育形式结合,体验性强。从“拍手”到“冥想”再到“绘画”,从“个人”到“小组”,从“想象”到“现实”,本次辅导为学生提供了深入觉察自己、全身心投入学习、开放交流的机会,这是一堂和学生既有经验结合并加以深化和拓展的课。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一方面是对学生材料的进一步跟进、思考,必要时辅以个体辅导;另一方面,校友王雷的故事会带给学生熟悉感、认同感,从内心深处唤起他们对改变和成长的渴望。

    点评人:孙晓峰,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心理学科带头人。

    (作者单位:北京四中,北京,100034)

    编辑/于 洪 终校/卫 虹, http://www.100md.com(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