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9年第3期
编号:13326902
小学生歧视知觉、父母教养方式及自尊的关系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第3期
     〔摘要〕歧视知觉主要是相对于客观的歧视现象而言的一种主观体验,指个体知觉到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如性别、种族、出生地区或者户口、身份等)而受到的有区别的或不公平的对待。为研究小学生歧视知觉、父母教养方式及自尊的关系,运用Rosenberg自尊量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4~6年级小学生施测。结果表明:小学高段学生言语歧视、一般歧视、避免与躲避和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父、母亲拒绝,父、母亲过度保护与歧视知觉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情感温暖和歧视知觉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父、母亲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父、母亲拒绝,父、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歧视知觉;自尊;父母教养方式;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3-0014-05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受歧视现象在每个国家都普遍存在,歧视对被伤害者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不利影响,会导致社交障碍、抑郁甚至自杀等行为。相比身体伤害,心理伤害更为隐性,也更容易被忽视。歧视难以从客观角度测量,研究者大多以歧视知觉这一个体主观感知指标来对其进行研究[1]。歧視知觉是指个体知觉到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如性别、种族、出生地区或者户口、身份等)而受到的有区别的或不公平的对待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