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9年第6期
编号:13349672
中学生积极人际关系心理课的设计(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第6期
     [摘要]积极人际关系的建构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分析积极人际关系培养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积极人际关系课程设计策略:以团体辅导为主,以认知干预为辅,结合艺术治疗、心理剧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亲密感的获得与传承,习得同情心以及爱的能力。

    [关键词]积极人际关系;中学生;心理课程设计;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6-0024-04

    社会心理学家Schutz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都有人际需求,中学生也不例外。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处于生理与心理迅速发展阶段的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除了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外,对人际互动的需求提高,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同时也深受其影响。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理距离的远近、个体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和相应的行为表现。积极人际关系强调了亲密感的获得与传承,有同情心和对人的爱,以及爱的能力。

    一、积极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积极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积极人际关系是儿童青少年发展、提升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和资源。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青少年社交的需要、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并帮助其获得安全感,Hartup指出,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青少年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校适应,拥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学生更容易被接纳与获得归属感,同时也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在身心健康方面,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缓解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促进自我概念的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及自信、自尊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积极关系的影响因素中,人格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是核心因素。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人格类积极力量分别是安乐性、敢为性、智慧性和兴奋性以及高抗逆力等。个体的社会认知以及社会支持系统所形成的过往经验对积极人际关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积极的社会认知如积极的交往目标对友谊质量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维度有正向预测的效果,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一般具有良好的家庭教养背景、良好的性格,有主见,有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制力,做事积极主动,同时,在面临困难时能得到来自父母、教师和同伴给予的更多的社会支持;而社会环境中的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呈现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周源提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差异,文化差异直接决定了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交往方式的不同,若对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会造成双方的误解。杨玲等在对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中学生心理地位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中发现,西北民族地区藏汉混合学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单一民族中学的学生强,相比单一民族学校,多民族混合学校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广泛的交往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与不同民族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及民族融合有着积极作用。

    二、积极人际关系的培养原则

    (一)注重体验

    积极人际关系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情绪体验与感悟,达到心灵的沟通。积极心理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有爱和认识的基本能力,人际关系是一种现实能力,它归属于爱的能力,其获得和提升只有靠个体的体验和榜样作用。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出者大卫·库伯认为,有效的学习应是“始于体验,进而发表看法,由此引发反思,既而形成理论,并最终把理论所得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基于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与感悟中升华体验并运用于实践。

    (二)借助团体动力

    借助团体动力是培养积极人际关系的首选方式。伯恩提出了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际交互促进人们建立自尊、成熟的人际关系。勒温提出的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活动的方向受到内部力场(同伴依慕、合作、竞争、共生等关系)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改变他所属的群体人手”。欧文·亚隆以团体为核心解决人际关系的冲突,他强调团体治疗的体验性和历程解释,其中体验性正与我们上述的“注重体验”原则相呼应,“团体成员生活在此时此地,他们对其他成员和团体本身会产生强烈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解决人际关系冲突并不等于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但积极人际关系的培养必然建立在有效减少或处理人际冲突的基础上,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积极人际关系上也可以借用团体动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际互动实践。

    (三)培养积极情绪、积极归因

    积极人际关系本身就包括了许多积极情绪,例如热情、亲密感、爱等,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心胸开阔,与同学增进友谊。因此,培养积极人际关系可以从培养积极情绪人手。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生情绪的产生和变化与他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有关。培养积极人际关系还可以从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方式着手,理解他人的情绪与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注重榜样的作用

    榜样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人际关系时应注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积极人际关系培养上,良好的榜样既是学生积极的人际关系体验的来源,也是学生如何传承亲密关系和爱的模仿对象。

    (五)训练社交技巧

    培养积极人际关系还应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交技巧,拥有精确传递愛的技能,例如语言素养、倾听能力、共情能力等。学生不仅需要这些技巧理论,还需要充足的训练和实践。

    (六)培养积极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自尊、自信、积极、乐观,在人际关系中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会轻视自己。培养积极自我概念可以通过自我策划训练、积极的归因训练、实践活动、积极评价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http://www.100md.com(彭晶 黄喜珊 王金焕 陈绍坚)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