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9年第34期
编号:13435850
人本主义视野下校园危机干预案例分析及反思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第34期
     〔摘要〕近年来,心理问题开始低龄化,高中生出现抑郁、躁狂等严重心理问题的个案逐年上升,成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两例典型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矛盾激化、解决过程和最终效果的阐述,从人本主义视角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危机;人本主义;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4-0066-02

    案例一:小媛(化名),女,高三在读,来自县城,学习刻苦努力,有远大理想(考上北大),高一下学期被医院诊断为强迫症(强迫思维),目前一直在按照医生吩咐按时按量服药;家庭贫困,父母文化程度低,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好,曾经有过一个好朋友,后来关系破裂,现在基本上没有朋友,和其他同学不是很合得来。小媛平时基本上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成绩良好,考过年级第一,升入高三后,月考成绩比高一高二有所下滑,导致压力很大。在2017年9月的一次关于梦想的作文课上,她的作文内容极度消极,引起了学校高度关注。

    下面是摘录自其中的几句话:

    “我渴望,煎熬,绝望了好久好久了。”“生活一直都是这样,或者比死更难受。”“梦想与死亡……梦想与死亡……”“活下去,还是悄然无声地死去……”“好吧,好吧,就在现实的世界中死去,做一具行尸走肉。”“一无所有了,一无所有了,所以可以像死一样地活着。”

    看到这些话,语文老师马上提高了警惕,下课后及时联系班主任,班主任上报年级主任、政教处,最后上报学校分管副校长,这件事瞬间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当时,老师们都非常担心小媛的心理状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