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0年第1期
编号:13430581
中小学生社交焦虑成因及教育建议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第1期
     〔摘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社交焦虑更一直是其中的热点话题。本文从中小学生的个体气质、家庭因素、创伤性社交经历等方面探讨了中小学生社交焦虑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教育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生;社交焦虑;原因;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1-0051-02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惧症,表现为过分害怕他人的注意和评价,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美国1994 年以DSM-Ⅲ-R 作为诊断标准进行了全国调查,发现社交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达到13.3%,成为继酒精依赖和重度抑郁后的第三大常见精神障碍[1]。出现社交焦虑问题的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更重视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消极评价。社交或公众演讲的情境,往往会立即引发其过度或不合理的焦虑反应。在小学阶段,这种焦虑反应可能表现为哭泣、警惕或依附于一个熟悉的人。而在中学阶段,由于处于青春期,他们在面对令人焦虑的社会情境时,可能会出现类似恐慌的症状,在行为上表现为紧张、手足无措、眼神飘忽游离等。因此,他们会尽量避免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在公众情境下表现自我。

    一、中小学生社交焦虑形成的原因

    (一)早期气质——行为抑制

    对陌生事物的行为抑制(BI)是社交焦虑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