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0年第2期
编号:13430186
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与未来取向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第2期
     〔摘要〕本研究以960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高中生生命意义感和未来取向之间的相关关系,旨在探索在促进高中生未来取向发展上生命意义感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高中生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热情显著高于对未来家庭的探索;男生在未来家庭规划和家庭情感态度上均显著高于女生。偏相关分析得出,生命意义感两维度与未来取向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寻求生命意义与拥有生命意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寻求生命意义和拥有生命意义对未来规划和情感态度均具有显著的预测力。中介效应检验得出,拥有生命意义在寻求生命意义和未来取向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关键词〕生命意义感;未来取向;未来规划;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2-0017-07

    一、问题提出

    人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的,未来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占据我们精神世界的每个角落。当被要求报告自己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分别进行了多少思考时,人们都说自己思索未来的时间最多[1]。芬兰心理学家Nurmi[2]最早提出了描述人们未来思考和行动的广泛概念——未来取向,指个体对于未来时间框架的偏好,是个体思考、规划和有意识建构未来生活并赋予其个人意义的过程。未来取向是高中生的重要发展任务之一,他们需要预测自我的未来形象并为未来发展进行储备式学习。未来取向对个体当前的认知活动具有重要的动力引导作用,促使个体当前的行为服务于未来目标。Nurmi从认知—动机角度提出的过程模型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未来取向理论模型。根据此模型,个体的未来取向包括动机(motivation)、规划(planning)和评价(evaluation)三个心理过程,即人们首先通过比较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期望以及环境中可获得的资源和机会来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探索和投入各个目标领域,最后评价目标实现的可能性[3]。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生命意义感作为积极变量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Lent 曾在美国《咨询心理学杂志》呼吁:“要加强对诸如生命意义等幸福感变量的理解和测量,以促进来访者的成长和康复。”意义治疗大师Frankl [4]最早提出了生命意义的概念,他认为每个活着的人都要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寻求意义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也是人灵性的一种表达。Steger 等[5]学者则首次对生命意义感的认知和动机维度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其中认知维度为拥有意义,是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反映了意义体验的丰盈与深刻程度,强调结果;动机维度为追求意义,是指个体试图建立或增强自己生命意义时所做出的积极的、动态的努力,反映了人在追寻意义时的活动强度、活跃度与紧张度,强调过程。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追求意义和拥有意义两维度之间的相关并不稳定。按照Frankl 的理论,人们通过有意识的探寻去获得生命的意义,意义寻求应是生命的一个自然的、健康的部分,与意义体验应该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意义寻求与意义体验可能表现出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6],个体可能由于缺乏意义一直苦苦追求意义感,而对生命意义的寻求也可能会带来生命意义体验的增加。我国学者张姝玥、许燕[7]在高中生群体中进行的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发现,意义寻求与意义体验两个维度相对独立,互不影响。

    关于未来取向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苗淼、甘怡群[8]的干预研究初步验证了生命意义感在时间聚焦层面的拓展功能,拥有意义和寻求意义均能够预测未来时间聚焦,生命意义感能够通过提升个体的未来时间聚焦促进未来取向应对。张丽娟[9]的研究发现,精神性中的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体验维度与未来取向总分及因子分相关最高,能较好地预测大学生的未来取向。Kim、Kang和Choi[10]研究发现,在涉及未来的规划中,个体与目的或意义相关的活动要多出34%,即个体越是关注遥远的未来,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越强烈。一项研究以近400名成年人追求快乐和意义的经历为研究样本发现,快乐与现实导向的思维密切相关,而意义则与过去或者未来的思考相关,比如祖父母回忆养育孩子的经历或年轻人制定未来的人生目标[11]。由以上得知,生命意义感与未来取向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彼此依赖,很多成分存在相似和重合之处。尽管两者关系密切,但查阅已有文献,并没有发现对两者直接关系的研究。

    此外,前人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生命意義更多与积极变量有关,生命意义体验高的个体拥有更多幸福感和积极情绪[12]。根据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积极情绪能够在短时间内拓展人们的注意范围,增强认知灵活性,帮助人们积累更多的资源等[13]。这些资源可作为个体规划未来的积极储备,帮助个体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即拥有意义感所产生的积极情绪更多促进个体的未来取向[13]。但对于寻求意义的作用机制,却存在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之分。一方面,寻求生命意义感体现出功能失调属性,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无法令个体成功地收获意义感,“求而不得”所带来的意义缺失感导致焦虑、失望、抑郁和低自尊[15]。于凤杰、陈亮、张文新[16]的追踪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焦虑可以看作是未来规划的前因变量。焦虑的核心是对未来的不可控感,这种不可控感限制了青少年规划未来的能力,即寻求意义带来的负性情绪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效应,阻碍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了寻找生命意义感的积极属性,与主观幸福感、正性情绪正相关[17]。

    那么,高中生拥有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具有怎样的发展特点,这两个维度会对高中生未来取向产生哪些不同影响,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是独立的作用机制还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未来取向的发展呢?本研究将探索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与未来取向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在未来视角的框架之下,对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适应性功能进行补充,也为青少年未来生涯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生命与生涯教育的融合,让高中生在寻找并体验更深刻、更持久的生命意义感基础上,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规划未来的生涯。, 百拇医药(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