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0年第7期
编号:13426249
润物细无声?阻抗显神通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第7期
班级管理,心理阻抗,教育
     〔摘要〕心理阻抗是学校教育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如果学生心理产生阻抗,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导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败。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认真分析学生心理阻抗的表现、原因、如何预防和应对心理阻抗,这样才会在教育教学中获得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效果。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阻抗;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7-0047-03

    心理阻抗在教育中指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所产生的抵触、排斥和反感情绪。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这样做,才会在教育教学中获得好的效果。

    一、追根溯源,了解阻抗的成因

    (一)同一性受挫

    高中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处在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追求和确立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整合人格的过程由贯穿一生的八个阶段组成,青少年期面临的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阶段人不仅环境面临巨大变化,而且面临自我认识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容易出现自尊心脆弱、受挫、道德标准受阻等特征。

    (二)学生对要求其改变或消除旧的行为及观念产生阻抗

    因为旧的行为及观念必定有其存在的原因或是后果的“获益性”。如表现不好甚至违反校规校纪更能引起家长和老师及学校的重视、关怀、注意,得到照顾等获益。

    (三) 成长环境养成的心理阻抗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成为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而高一新生在以往的学习岁月里往往处在众星捧月的优势中,在他们中间,有很多人遇到挫折后很容易形成狭隘、嫉妒、敌对、自大、孤僻、猜疑、急躁、怯懦、抑郁等不良性格。

    (四)心理过程发展不平衡

    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