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8年第4期
编号:12061912
摆脱非理性信念 找回充实的自我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4期
     个案情况

    小尹,高一女生,一直以来都是个开朗、勤奋、有正义感的女孩。可是到了初三,她母亲总是对她说“好好读书,不要胡思乱想”那些话,而且随着学习负担加重、中考压力加大,她说她的意志开始模糊、学习兴趣丧失、情绪长时间低落。这时,出现了最令她感到头痛的并且从初三到现在一直都在困扰着她的“问题”——她一看到男生就感到心慌意乱。一年多来,她一直想着要读好书,要提高上课效率,要在各方面做得最好,然而她真的感觉无法自控。她也想过许多办法,如以写文章的方式来自我宣泄,以“艰苦奋斗”来要求自己,以马克思、毛泽东的事迹来激励自己,还打过自己、骂过自己,然而这往往只使自己感到一瞬的放松,继而陷入更深的困扰当中,甚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她说:“我觉得自己老是想一个男生的事很可笑。这也算不上想,只是无意识地不能自控地出现在我脑海中而已,而我又对他没有好感,说不上喜欢,只是一种习惯性思维罢了。每堂课我都设法控制自己,但是我想要的只是使我自己全身紧张,有时心悸,有时又不知将腿怎样放才好……。现在,我不敢说‘竞争’、‘我要赢’,每当我回忆起快乐充实的自我时,便有一丝喜悦,可是毕竟美好不重来。老师,你能拉我一把,帮我逃出这个心理漩涡吗?”

    诊断分析

    听了小尹的诉说,我觉得她的情绪困扰与苦恼主要来自于两个原因:

    一、自我的异化。根据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当个体在其日日不息、持续不断的经验之流中,发生了一个经验,而且该经验与当事人的自我结构(以及与该结构结合在一起的价值条件)不相一致,这时候,透过潜知觉过程,个体会在下意识中感到这一经验具有威胁性。罗杰斯认为,这一经验会使个体的自我结构维持的协调一致的格式塔以及与之相结合的价值条件遭到冒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