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8年第7期
编号:12060916
心理学视角下有效课堂教学基本理念及可行性策略(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7期
     摘要: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次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要求。在心理学视角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接受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是学生个性整体和谐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有效教学;基本理念;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境界应该是使课堂成为师生思想碰撞的场所,成为智慧提升的舞台,成为灵性迸发的空间,成为实现生命价值的理想之地。那么,如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次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要求。在心理学视角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接受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是学生个性整体和谐的发展过程。

    一、有效教学内涵

    自教学诞生以来,教育者就在追求有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但作为一种鲜明的教学理念和自觉的教学实践,其历史并不很长。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效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指的是:在课堂教学阵地上,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花费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最优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教学价值需求。这正是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心理学视角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准备的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撑下进行的,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构建自己的教学理念。

    (一)课堂教学是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接受过程

    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知识,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的获得永远都是教育的“底线”。问题是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知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怎样获得知识最有价值?这是我们开展有效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

    知识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知识形成、发展、积累的过程中,知识的性质是不断变化的。进入课程领域的知识大多是以定论的方式系统呈现的社会知识、显现知识,在学校教育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传承人类文明,保持社会文化传统的基本方式,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社会知识,教师的有意义传授与学生的主动接受,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从某种意义上比较合理地说明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他强调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必须以学生的理解和主动接受为基础和前提。

    (二)课堂教学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

    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信息加工处理的认知能力,更要考虑他们如何看待这些知识,以及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意愿。因此,有效课堂教学的深层次目标是引导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根据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自我决定的,它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提取的过程,不是信息的简单累积,而是一个持续而活跃的过程,学习最终是由学生自己负责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意义,形成自己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在个体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中,文化和社会情境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明确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立新型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应是推进者、激励者、调节者、鼓动者,起着引导和调节的作用。教学方式要由“教导”走向“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意义接受和主动建构有机结合。因为尽管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主流的学习理论和课程思想成为不少国家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但也有不少学者对建构主义教学论的普适性和实效性提出了质疑。有人在对课程与改革的调查中发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张在倡导与实践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学校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进入课程领域的内容又很多,如果课堂教学全部是探究式教学,也即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意义,显然时间是不够用的。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有意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加以整合,在接受教学中渗透学生的“自主建构”,把课堂文化重建成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多元的生态课堂。

    (三)课堂教学是学生个性整体和谐的发展过程

    教育即是心智、人格相对完善、成熟的教师引导身心相对不成熟的学生,将他们的生活与人生零散的经验不断融于主导文化的习得中,并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因此课堂教学是师生主动参与、相互创生的过程。在这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而又富于变化的生存空间,师生的认知过程、情意过程、行为表现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他们有着心理发展的各种潜能,推动着自己朝向“自我实现”的目标不断迈进。因此,个性健全发展应是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目标。

    三、心理学视角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教育理念只有转化为有效的教育策略,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强化师生对认知结构的自我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着差异。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和学科结构,更要加强对学生认知结构发展阶段的研究。课堂上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来的,学习者的前概念和动机必然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同化,影响着他们获取新信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建构,将课程结构转化为学生身心结构和实践活动结构,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复杂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逐步引导学生加强对自身认知结构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把握、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也即培养他们的元认知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同时,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应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对自身认知结构的了解,并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反思型”实践者,一个终身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二)倡导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与对话,提高课堂沟通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和互动,随着教学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并在这一活动中满足学生合理的发展需求。而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广大中小学生已习惯了教师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一成不变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失去了自然的交流和正常的相互影响,教师只是一个负责的信息传达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被异化了。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恢复它本来的面目,倡导教学活动中正常的交往与对话,提高课堂沟通的有效性。言语和体态语是课堂上有效沟通的两种重要途径:,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