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2059563
中学生情绪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建构(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11期
     〔摘要〕 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存在许多情绪困扰问题,情绪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情绪智力,从而提高其不良情绪的应对能力和调控能力。本文从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入手,探讨中学生情绪教育的意义,建构了中学生情绪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并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摘要〕 中学生;情绪教育;目标;内容;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1-0007-03

    一、情绪教育的概念

    关于对情绪教育的理解,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张耀庭(2005)认为,情绪教育就是根据情绪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培养人们正确看待情绪的态度,学会做调控自己情绪的主人;掌握有效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以保持和发展积极情绪,克服和消除消极情绪;丰富调控自己情绪的经验,以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情绪[1]。余芝兰等(2007)认为,所谓情绪教育,简单而言就是指培养个人体验他人情绪、控制和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2]。董建红(2007)认为,情绪教育就是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表达、调控自己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培养学生快乐、健康情绪的一种教育活动[3]。可以看出,张耀庭和余芝兰从大教育的角度分别对情绪教育进行了具体和简要的说明。董建红则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对情绪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由此可见,情绪教育的几种定义都强调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培养情绪的表达、体验、控制和调节能力。
, 百拇医药
    二、中学生情绪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剧烈的社会竞争和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学,因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把考入重点学校的名额作为评价一个学校教育质量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学校和家庭在进行传统智力教育,以高分数为追求目标的同时,忽视了学生情绪智力的教育。虽然我国近些年也逐渐在各级学校陆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但成效却不容乐观,每年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悲剧屡屡发生。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霍尔曾用“暴风骤雨”来描述这一时期个体心理起伏跌宕、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特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们,个体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中学生情绪发展与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的成熟度息息相关,生理上的这些变化给发展相对滞后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导致自我意识空前高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存在偏差,容易产生同一性混乱和扩散,情绪智力水平不足以应对和适应自身变化和外部环境。再加上面对沉重的学业压力,导致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出现我们称之为“成长中的烦恼”的一些情绪困扰问题,如自卑、过度焦虑、抑郁、孤独、恐惧等,严重者甚至出现社交退缩、犯罪等行为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久而久之,泛化到生活其他方面,不仅会导致社会适应性障碍,而且很可能会严重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出现人格障碍和身心疾病。
, 百拇医药
    另有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在初中阶段有明显的成长变化,中学阶段正是情绪智力水平快速增长的时期,也是情绪智力在人生发展中较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情绪智力发展水平高低可能会对未来情绪智力水平影响较大。因而此阶段的情绪智力培养也是较为重要的。

    此外,在我国大陆地区,一般把情绪教育包括在心理健康教育之内,并没有独立的情绪教育目标和相应的课程设置,而且关于情绪教育的研究也不多见。而在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已经有专门的情绪教育课程设计。美国一些小学已试验将“情绪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并创造性地开始实施“情商扫盲”。开设的课程有实用心理学、交际技巧、情绪控制技巧等,教孩子如何控制或平息愤怒、焦躁、忧郁等不良或消极情绪。台湾学者对情绪的课堂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也证明了课堂情绪教育的可行性。如吴丽娟(1987) 的“让我们更快乐——理性情绪教育课程”,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结果为增进了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减轻了非理性观念。王淑俐(1990)的“情绪及感受教育研习班”,对象为中学生,结果为学生的情绪感受能力、认识能力及表现均有显著的提升。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具体的活动课程设计,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情绪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http://www.100md.com
    总之,青少年情绪困扰的现实严峻性、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和情绪智力的重要性和可教育性决定了建构情绪教育目标和内容,开展有效的情绪教育刻不容缓。

    三、中学生情绪教育的目标的构建

    结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我们认为通过情绪教育,力求使中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形成合理的认知

    由于中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自我中心倾向再度出现,对自我和外部世界尚未形成正确的认知。再加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情绪容易波动和冲动,表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比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接受自己,从而出现自卑和自恋情结,但不理解自己为何会这样,常常感觉身不由己,易陷入抑郁状态。再如,由于中学生对自身认知能力的缺乏,面对性成熟带来的青春期困惑,显得不知所措。情绪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中学生能正视青春期自身生理和心理变化,提高自我情绪认知能力。
, 百拇医药
    2.能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识别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表达是个体将其情绪体验和感受通过行为活动表露于外。对同一件事,每个人感受皆不同;即使感受相同,每个人表达感受的方式也不同。这是由于个体的独特性而导致的差异。中学生由于生理的迅速发展,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强,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致使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并容易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在与同伴、父母和老师交往中,由于未能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易产生误会和冲突。另外,由于中学生过度关注自我,影响了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能力的提高,这样也容易导致与他人的误会和冲突。不良情绪的对外发泄则表现为攻击性语言和行为,对内压抑不良情绪的表达容易导致抑郁。因此,中学生要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

    3.增加积极愉快情绪体验,减少消极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强化作用可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两者作用的效果都是增进反应的概率。通过情绪教育使中学生增加快乐情绪体验,即属于积极强化作用;减少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即属于消极强化作用,两者都可以增强其对正性情绪的体验程度。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其保持对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人格。若一直处于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给自己负面评价,长期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则不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学者通过情绪教育实验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是可以培养的,应有意识去培养中学生的积极情绪[5]。

    4.善于调控自我情绪,增强情绪的稳定性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认为,情绪忽高忽低是情绪不稳定的表现。情绪是否稳定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一个人的情绪稳定证明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稳定的、有序的、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身体与心理有机地协调,人的心理状态安定、协调[5]。, 百拇医药(杜好强)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