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9年第2期
编号:12057849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熏陶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9年第2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熏陶;渗透

    当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认知训练”,轻“情感熏陶”。教师必须从轻“情感熏陶”到“知”、“情”、“行”统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在朗读中体验。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

    2.在想象中体验。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留有许多空白处,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空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诸葛亮喝了酒走了以后,周瑜会怎么想呢?让学生思考。《田忌赛马》一课,当田忌胜利后,齐威王“目瞪口呆”了,这里可让学生想象是一副什么样子?反映出人物的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说(写)一段话的训练。

    3.在思维中体验

    有些课文从内容上看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巧妙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老奶奶内心焦急却怎么又能耐心地等待灵车呢?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伯父救助了车夫并不感到欣慰,反而“变得那么严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如《穷人》中,桑娜企盼丈夫出海归来,为丈夫的迟归而心惊肉跳,但抱回了西蒙的孩子后又忐忑不安,仅仅是怕自己挨揍吗?这些“自相矛盾”造成了文章的起伏跌宕,教师引导学生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使他们激情迸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因素,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教法和学法,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塘小学), 百拇医药(邵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