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9年第5期
编号:12055058
国外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干预资源整合方案的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9年第5期
     3.“平淡型”家长的应对。“平淡型”家长对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解决参与热情一般,班主任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是干预的主导者。在这种合作类型中,学校要求家长多次来学校商谈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强制他们经常来学校,可能会使家长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只在必要时邀请家长来学校协商。这种合作模式的重点是要尽量理解家长,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班主任和咨询员要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制定的干预方案要切实、有效,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以便获得家长最大限度的支持。

    4.“逃避型”家长的应对。“逃避型”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漠不关心,甚至虐待孩子。他们往往对学校、教师和心理干预抱有很强的抵触情绪,逃避相应的职责,这使家庭和学校的互动非常困难,也会使学生的心理困扰陷入恶性循环。对于这种家庭背景的学生,班主任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必须充当主导者,要尽量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学生的信息,争取他们的合作和信任。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寻求学生其他家人的支持。

    5.“混乱型”家长的应对。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混乱型”家长曾经有很高的热情,也曾经多次向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或学校求助过,但由于屡次遭受挫折,已经被孩子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认为解决孩子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希望,自己也因此痛苦不堪。对于这种类型的家长,班主任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注意降低他们的焦虑,帮助他们逐步恢复自信。因此,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之前,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必须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 http://www.100md.com
    四、教师指向型整合

    PESS-TE(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in school- focusing on the teachers’experiences)是非常典型的教师指向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方案。

    1.总体目标。为了实现干预资源的整合,学校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学校卫生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团队工作机制,搭建了学校主要干预要素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平台,实现学校各干预要素从各自为政到团队管理的转变,使参与人员能够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优化教师的工作感受和工作方式,实现对学生的间接干预。团队工作平台每月活动一次,由心理健康服务部门组织实施,活动主体包括一般教师以及学生相关管理和服务部门。

    2.工作流程。团队工作平台包括四个基本的活动单元:(1)由年级主任汇报学生动态并回答提问,目的是让教师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动态,此单元需要30分钟左右;(2)教师报告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尤其是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3)对案例进行系统评估,包括请学生管理部门提供案例的背景信息、班主任提供学生的班级表现信息和家长相关信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提供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分析、其他教师提供相似的案例和干预经验;(4)现场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援助方案,协调各要素在干预中的角色和职责,明确各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 百拇医药
    3.效果评估。研究者对参与三年以上教师的访谈和调查结果表明:(1)参与者的负担和抵触情绪:除年级主任感觉负担加重之外,其他参与者没有感觉到负担加重,各要素对团队工作平台都没抵触情绪。(2)对学生和家长的态度:改善了同学生的交流模式,参与者认识到必须更加仔细认真地研究学生,课外要和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家长们有诸多困惑和无助感;(3)教师的自我改进:案例交流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教师开始自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4)教师的心理感受:职业认同度提升,畏难情绪和焦虑减少,自信和成就感提升;(5)教师的角色认知:更加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纠正自己职业定位偏差,认识到了工作中的差距,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6)参与者的总体感受: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了提升;通过团队工作平台自己工作更安心努力;工作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工作平台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改善了同事关系。

    (注: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Ishikawa S, Togasaki Y, Sato S, Sato Y. Prevention programs for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54(2):572~584.

    [2]Okada Y.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model for the occurrence of secondary responses.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2,50(2):193~203.

    [3]Shochet I M, Dadds M R, Holland D, Whitefield K, Harnett P H, Osgarby S M. The efficacy of a universal school-based program to prevent adolescent depressio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2001,30:303~315.
, 百拇医药
    [4]P ssel P, Horn A B, Groen G, Hautzinger M. School-based preven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A 6-month follow-up.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4,43:1003~1010.

    [5]Oikawa M, Sakamoto S. Psycho-Educational program for preventing depression i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 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 to promoting self-efficacy.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7,55(1):106~119.
, 百拇医药
    [6]Kurakuke M, Yamasaki K.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to prevent depres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lass groups.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54(3):384~394.

    [7] Jaycox L H, Reivich K J, Gillham J, Seligman M E P.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symptoms in school children.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1994,32:801~816.

    [8]Clarke G N, Hornbrook M, Lynch F, Polen M, Gale J, Beardslee W,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a group cognitive intervention for preventing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 offspring of depressed parent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1,58:1127~1134.
, 百拇医药
    [9]Thompson E A, Eggert L L, Herting J R. Mediating effects of an indicated prevention program for reducing youth depression and suicide risk behaviors.Suicide and Life-

    Threatening Behavior,2000,30:252~271.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电邮:hu_jinsheng@126.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