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9年第7期
编号:1205248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9年第7期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兴趣;习惯;性格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课时最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一、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成功的大门。认知兴趣是力求认识新事物,渴望获得新知,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一种求知欲。在这种求知欲的支配下,学生会产生自觉学习的需要。而当因某种欲望满足而产生愉悦感时,这种兴趣又会受到正强化,变得更加强烈,如此良性循环,会引导学生走向成功,走向卓越的明天。

    1.课堂教学力求新颖

    小学生比较好奇,新奇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力争每堂课都十分新奇有趣。如,在教学《采访对象是棵树》时,我先拿出两个无线话筒,让学生模拟电视台记者采访老师。每位小记者向老师提一个问题,老师当场作答。这逼真的采访现场使学生一下子热情高涨。教师与学生真诚交流、对话,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平等、欢快,学生思维敏捷、态度积极,主动活泼,学习效率高。于是教师顺势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刚才采访的是老师,可今天的作者却要采访树,难道树也会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读课文,学生明白了,原来作者表面采访的是树,实际是纪念树后面所代表的人、物,对那些扎根边疆,为边疆建设无私奉献的人们肃然起敬。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创造愉快轻松的情境,让学生在欢乐气氛中参与学习,在愉悦中获得发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