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1期
编号:12047292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构建的问题和对策(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识之士在实践工作中已经认识到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构建是必然而可行的选择,但是目前要想尽快落到实处还存在诸多困难。本文重点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1-0004-03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识之士在实践工作中已经认识到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构建,是必然而可行的选择,但是目前要想尽快落到实处还存在诸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构建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目的,工作侧重点也不同,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二者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包容。绝不能混为一谈,生硬整合。正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相对独立的并列关系,才使二者协同构建成为可能。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构建不是“心育问题德育化”,也不是“德育问题心育化”。也就是说既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错当作思想品德问题,全部由德育工作来解决;也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万能钥匙,过度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甚至淡化德育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否则,这将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构建走入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协同构建,既看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点,也认识到了二者的共同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在研究内容和重点上可以相互弥补。以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需要。结合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上的导向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构建将整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够丰富学校德育方法、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价值导向,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做到以心育德,以德养心。

    所谓协同,就是指整合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调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构建不是合二为一的完全整合,而是适当的、合理的统合和互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协同构建,就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找准最佳切入点,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基点,既灵活运用传统德育的方法,也巧妙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构建以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导,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基本途径,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如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适应、自我调控能力以及优秀的情感、意志、毅力品质等方面相通相合从而一致起来,协同构建学生的积极健全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构建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构建还处于探究阶段,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相分离,实证研究没有得到相应的理论提炼和升华,而思辨研究又没有很好地运用实证研究的成果,致使研究成果或者理论底气不足,解释力不强;或者少有实际操作性,应用力不足。

    第一,理论上。目前理论上仅限于对二者内容、目标、原则、方法进行比较,只是简单地概括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具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少深入的探讨;对二者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存在生硬整合。在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的政策与法规依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迄今人们对德育制度的建设已经多有探讨,而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及其与德育制度的关系的认识尚待加强。

    第二,实践上。首先,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构建的实施过程中,在许多的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和工作环节中的种种冲突。如教育原则上的冲突,表现为公开、强制和保密、自愿的冲突;教育方法上的冲突,灌输说服和疏导训练等的冲突。其次,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的管理框架内运作,没有注意区分德育系统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不同、缺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等[1]。心理教师角色模糊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教师与管理者、与德育教师以及与普通教师的混淆。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构建环境薄弱,载体与舞台不足。最后,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构建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素质也都有待加强。

    总之,学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构建的探讨尚处于认识和丰富阶段,其理论基础薄弱,相关研究更多还停留在“应然”层面,“实然”层面探讨得比较少,存在对理论的认识不清,又存在着实践操作断层的现象。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构建的对策

    (一)理论基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构建应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构建在实践中存在教育价值上的冲突: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所体现出的价值导向与价值中立的矛盾,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诞生于世纪之交的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倡导从积极的视野、用积极的工具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的积极层面。培养积极人格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积极的价值取向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德育倾向于从社会本位塑造人,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从个体本位培养人,两者殊途同归,取长补短,通力协作,力图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既能积极参与社会,又能积极面对自我的“积极人”[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构建应该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上,使学生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注重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

    (二)方法手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构建的方法手段应该包括统整协同策略和补弱协同策略。

    第一,统整协同策略。就是发挥二者的优势,选择的方法手段对二者都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使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共进。

    主题活动课是统整协同策略的有效方式,主题活动课从学生发展需求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出发,确定教育主题,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建构认知,调整心态,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从而不断提升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纳入到主题活动课范围,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占用的是班会时间,由班主任兼任。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了时间和师资的保证。主题活动课是对目前学校中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整合[3],也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构建的主要载体。

    第二,补弱协同策略。学生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发展上有时不同步、不协调,可能某一方面水平较高,而另一方面水平较低,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取补弱协同策略,即哪一方面薄弱就重点强化哪一方面,使之与另一方面协调共进。

    制定学生个人成长计划是补弱协同策略的有效方式。对班主任用常规范法难以教育感化的行为偏差生,班主任介绍其本人在校表现、家庭情况及已实施的方法手段和效果,心理教师首先就能利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打开学生、家长的心扉,然后依据心理学理论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矫正对策。心理教师对他进行咨询、测试,然后与他一起罗列缺点,分析成因,制定个人成长计划,班主任为他营造改正错误的班级环境并及时点评,心理教师跟踪辅导。

    (三)师资建设,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