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3期
编号:12040280
成长工作坊:心理教师团队发展的有效探索(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摘要〕成长工作坊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是一种集培训、教学、教研、科研为一体,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的运行机制,包括工作原理和方法、工作阶段和架构、操作范式(主题沙龙式、课程评析式、案例会诊式、模拟研习式)、工作目标和成果。并就“生命教育实践研究”工作坊、“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工作坊两个实践案例作了介绍。文章认为,封闭的工作坊要与开放的现场结合、朋辈研讨要与专家督导结合、团队成长要与辐射群体结合。

    〔关键词〕心理教师;团队发展;成长工作坊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3-0015-04

    一、成长工作坊的概念

    (一)工作坊

    通常,工作坊与英文workshop相对应,指以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30~40名成员组成的小团体在该主讲人的指导下通过活动、讨论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由于参与人数少,便于互动,参与者可以获得很多通过普通讲座无法获得的成长体验,因此工作坊逐渐成为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普遍存在于各行业。

    与workshop相比,欧美建筑学界更常用charrette这个专用名词来表达工作坊的概念,它特指时间较为集中,并集合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士、相关的社区居民及社会团体共同讨论规划设计工作的一种公众参与方式。

    无论workshop还是charrette,工作坊都强调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即与会者的共同参与、相互学习,这是工作坊最基本的内涵。

    (二)教师成长工作坊

    “工作坊”是一种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实质上属于“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在港台比较常见,有“个人成长工作坊”“身心整合工作坊”“亲子教育工作坊”“职业与生涯辅导工作坊”“心理剧工作坊”,等等。由于它主题鲜明、时间紧凑、形式灵活、效果显著,因此成为一种在学校、社会深受各类群体认可的辅导模式。

    教师成长工作坊是以教师为学员,针对教师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采用“专题工作坊”的形式开展短期心理培训,改变教师的工作理念,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是一种集培训、教学、教研、科研为一体的模式。教师成长工作坊可以分为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和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

    上海市七宝中学对“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作了深入研究,认为教师心理成长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自我修炼的需要、是教师人格提升的需要、是解决“师源性”伤害的需要、是学校心理教育全员化的需要,开展教师心理校本培训,专题化设计内容,如“教师健康自我形象设计工作坊”“师生沟通艺术工作坊”“野外拓展训练工作坊”“自我情绪调控工作坊”“身心整合工作坊”“教师生涯探索工作坊”等,由于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效果显著,受到学校教师的认可和欢迎。

    我们对“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进行了探索,主要是指我县的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朋辈督导”。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在全县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有一支业务过硬的骨干教师队伍来引领带动。我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热情高、敬业精神好,然而他们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成长一方面依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实践,另一方面则需要专业督导,我们的专业督导更多地来自教师之间的相互督导,称之为“朋辈督导模式”。朋辈督导具有主体性、分享性、互助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下面就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作一探讨。

    二、成长工作坊的运行机制

    (一)工作原理和方法

    1.原理

    团体互动。10~20人组成合作的“我们”的团体,团体气氛民主,成员彼此之间有强烈的认同感,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都能明确群体的目标。通过对一种新的咨询理论、方法的学习与讨论,团体中成员间的互动、言语或非言语的沟通给以充足的机会去练习,或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咨询)方式。由于成员互动,会带动对话与讨论的行动调节,帮助提升觉察能力,学习更多的实用助人方法,丰富处理个案的技巧和经验。

    深度体验。工作坊中所存在的人际互动,是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互,基于彼此提出的不同的辅导方案、活动设计等,可能是与自己相关的,也可能是周遭相关的。经由互动过程后,会呈现成员对于成员间的觉知、想法、期望与评价等互动关系,发挥团体协作的网络功能,产生休戚与共之情。创造良好的沟通平台,提供了一个能激发灵感、开阔思路的环境,基于成员的体验与感悟,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批量生产灵感,会有大量意想不到的收获。

    2.方法

    团体讨论。团体讨论是工作坊的最主要方式,主要采用原型启发和头脑风暴的方法。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创造性构思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为灵感,一为类比。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由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brain 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原则是尽可能地产生想法,不管这个想法初看起来如何片面,人们不会因怕受到批评而放弃可能的创造性解答。

    技巧研习(情景演练)。工作坊中,对各个流派的理论或技巧进行学习、研讨、消化的过程中,就要有对理论理解、技术运用的演练。可以是某学员带来自己咨询中的案例扮演“来访者”,另一学员模拟“咨询师”,其他成员为观察者;可以是针对某个案例,多次研习;可以是针对某一项技术,提供一个情景,由导师进行范例指导,再由三个人一组进行操作演练,最后交流讨论。让学员参与、体验、分享、感悟,使他们通过领悟和内省,获得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增进对某一理论、技术的理解与操作。

    专题讲解。工作坊中,为促进成员的专业成长需要对各个流派的理论或技巧进行学习研讨。为此必须确定某次工作坊的主题,由主持人结合咨询的知识,对各个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专题讲解。

    (二)工作阶段和架构

    按照工作坊的活动阶段,可以把工作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工作坊可分为准备阶段、集中工作阶段和成果整理阶段。而狭义的工作坊一般只指集中工作阶段——即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讨的阶段,集中工作阶段又可分为议题引发、讨论研习、收获小结。

    1.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为了使工作坊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可在活动前做一点准备工作。如收集一些资料预先给大家参考,以便了解与议题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外界动态。就参与者而言,在活动之前,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有所了解、准备。会场可作适当布置,座位排成圆环形的环境往往比教室式的环境更为有利。此外,在工作坊正式开始前还可以团队游戏,以便活跃气氛、促进交流。

    2. 第二阶段——集中工作阶段

    (1)议题引发(资讯分享)

    操作办法:主持人提出议题,确定一个目标,使参与者明确通过这次工作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是一个案例的陈述或模拟的情景,可以是一堂活动课的观摩或一份活动课设计的分享;可以是一项课题实施中的问卷的设计;可以是一种咨询理论(技术)的介绍讲解。通过这样的基本资料分享的过程,可以将参与者所持有的资讯、学习成果互相分享,让参与者能够在平等的立场下共同讨论、交换意见,进而凝聚智慧。, http://www.100md.com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