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7期
编号:12026838
育人莫学“锄禾”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7期
     庄稼地里的杂草日渐葱郁,它们看着身边身影消瘦的庄稼,不由沾沾自喜:哼,看你们这些庄稼,娇里娇气,没有一点自力更生的能力,简直是大自然的负担。此时,种田人除草来了,看着他们手中的工具,杂草们不屑一顾。“我们是大自然的绿色使者,是净化环境的卫士,你们这些种田的真的敢碰我们?”种田人可不管这一套,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宝贝庄稼,又快又准地挥动锄头,杂草顿时没有了声响……看着寓言中的杂草在自己不无道理的想法中成为笑谈,想着种田人的锄禾举动也是其职业使然,庄稼与杂草的取舍,在他们眼里根本不用去思量。由此不禁想到一幕幕如此“锄禾”般的育人现象。

    家庭里,许多平日甚为慈爱的家长只要发现孩子与“网络”“游戏”“早恋”等自己坚决反对的事项有染,丝毫不容辩解,厌恶、棒喝、惩罚等围堵的“锄头”总会四处挥舞;课堂上,许多倡导探究意识的教师只要碰到反应异常、思路离谱、严重走神等自己反复强调必须杜绝的现象,一刻也不会停顿,愤怒、鄙视、挖苦等约束的“锄头”就会迎面而来;主题活动中,虽然总以自主实践为核心,但每逢构思过于离奇、范围超越预想、形式违背设想等情况出现时,怀疑、反对、限制等冰冷的“锄头”总会披头而来……孩子们在身心诸方面存在着必然的差异,成长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杂念”也是必然的,但如此以“杂草”待之,粗暴地一“锄”了之,却着实需要商榷和斟酌。
, 百拇医药
    首先,育人者必须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杂念”,不可一“锄”了之。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因素紧紧地包围着每个孩子,为其在成长过程中滋生各种杂念提供了天然的“温床”。不论校外还是校内,他们除了自己不断改变的求知需求,还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尊重与被尊重等各种正常的需求,特别是他们处在一个好奇心、求知欲十分强烈的年龄阶段,考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网络上的新鲜游戏,影视剧里的生活场景,社会上的流行话题,流行书籍中的时尚描述等,让他们如何能够心如止水,毫无杂念?再者说,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社会氛围等不断变换,身边的老师、家长、同学都在积极改变、大胆尝试,他们如何会无动于衷,心中只想着学习而其他什么也不去想呢?

    其次,育人者必须适度处理孩子的“成长杂念”,不可一“锄”了之。孩子们这些虽然不利于学习的念头,都是合理却不合时宜的存在,育人者应该尝试接受,但绝不能故意放纵,应为其营造一个放纵杂念的“适度空间”。因为明知自己这些念头不利学习,所以他们不得不去压抑自己,把这些念头的尝试和体验放到“地下”,偷偷地,悄悄地,暗暗地,让自己内心的那份紧张和能量得以分解。育人者在这个过程中也应暗暗地疏导,既不留痕迹地给他们自我宣泄、自我体验的机会,又不露声色地引导他们学会适度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进而自我规范。如果不分青红皂白采取“锄禾”的办法,结果必将是愈锄愈旺,愈锄愈疯,让其心生焦虑、恐惧甚至滋生逆反症状。
, 百拇医药
    再者,育人者必须精心编织孩子的“成长杂念”,不可一“锄”了之。杂念就像成长过程中的花絮,它和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相伴而生。孩子的生活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仅是学习,作为育人者应该学会“编织”其心中的杂念,让其学会有侧重地打点自己生活中的每一方面。不妨在学习之余安排一点时间让他们去想、去做、去处理自己的杂念,合理地把学习和杂念分开,使杂念和学习成为他们人生彩虹上的不同色彩,注意加强相关的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约束能力,培养其高效的学习习惯。

    育人莫学“锄禾”。育人者只有尊重孩子成长中的杂念,学会设置“杂念时间”,作为对孩子高效学习的赞赏,让他们真正学会管理自己的杂念,规范自己的学习,这样的成长空间才会变得和谐、温馨。

    (稿件编号:100702009)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277101,电邮:jxz611@126.com)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