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1年第4期
编号:12079424
浅论青少年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摘要〕家庭教育的错位、学校德育的不足、多元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发生了偏移。内观疗法通过内省,让青少年产生感恩意识和对父母及他人的责任感,对青少年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内观疗法;感恩意识;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4-0012-03

    当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过于溺爱、学校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只愿意接受而不愿给予,对自己得到的一切都认为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于人。由日本学者吉本伊信创立的内观疗法,强调通过内观,即内省,对人生进行再体验、对恩情再体验,使内观者在内观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过去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理解和反省,产生健康人应有的做了错事后的愧疚感,这对于他们学会感恩、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重建自身的道德价值体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

    一、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社会物质供给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经过社会变革、市场经济的洗礼,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交流方便、快捷,西方社会中以现世幸福为指向、以个人为轴心的世俗化价值观对青少年产生现实的影响。

    2004年对北京、上海等七个城市的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终极性价值观中,青少年学生对“合家安宁”“自由”“幸福”和“快乐”的评价最高,对“成熟的爱”“真知灼见”“兴奋的生活”和“拯救灵魂”的评价最低[2]。2009年张雅丽等对上海市某区的大中学生调查显示,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65.2%的青少年选择会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只有18.5%的青少年选择个人利益会服从集体利益[3]。可见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更加务实,具有明显的个人中心取向,功利色彩过重。

    造成当代青少年价值观个人中心取向的原因有很多,笔者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以期通过对其成因的分析获得相应对策。

    1.家庭教育的错位

    由于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一些家庭代际关系失衡,他们对孩子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自己父母的关注,形成“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代际关系的重心下移。在家庭中,有的儿女把老人当作保姆、钟点工或提款机,家庭所特有的互助功能、情感慰藉功能、培养教育功能在淡化,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形成了负面影响[4]。对孩子过于精心呵护容易导致溺爱的发生,很多父母在扮演着服务员的角色,对孩子有求必应,甚至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促进自我成长的机会。这种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会让一些孩子被宠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的小皇帝,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己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思考方式就导致了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价值定位和个人主义倾向。

    2.学校道德教育的不足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利用教育来向年轻一代传递、灌输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学校的道德教育不仅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构建健康道德价值体系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而且其作为基础工程与智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教育相辅相成,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的道德教育更看重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教育,然而很多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在评价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仍延续传统的教育策略,未能跟上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 尤其是教育方法上,仍延续着传统的说教式价值观教育,对于道德实践者来说,它是外在的,仅是具有约束性的“清规戒律”。道德教育应促使受教育者转化或内化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学校和老师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无法激发学生自身道德完善的需要,反而让他们很反感,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不会真正地尊重老师,也不会去尊重老师的劳动,从而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3.多元文化的影响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可以接受大量来自世界各地、各种文化的信息,使其价值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左右着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外来文化的渗透不仅改变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而且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也遭到了强烈冲击,尤其是优秀的家庭伦理观念。在西方后现代文化中,个人主义是其内核,它是自由文化的根基所在,它主张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属于自己,不受制于他所不能控制的力量或原因[5]。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青少年对家长耳提面命的说教不屑一顾,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去探索客观世界。在价值观取向上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他人缺乏道德感,导致了个人主义倾向在青少年中泛滥。

    个人主义取向决定着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的判断,其对青少年道德价值构建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个人主义对个性自由的过分张扬损害了个人自由,迫使人只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甚至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异常形态。其次,个人主义的泛滥,将导致大多数人的诚实、责任感、纪律感等品德在下降,人际间不良的互动将造成恶性的循环,对个人道德价值观和全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都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青少年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一般要经历一个由认知理解、情感培育、意志确立、信念支撑及行动贯彻所构成的过程,其中知是先导,情是动力,因此道德体系的构建应该从青少年内心需要出发,考虑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把社会外在要求与个体自我发展愿望有机结合起来,从知、行出发,做到知、情、意、信、行充分结合。 对青少年来说,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道德需求,认识自己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去激发自己的道德需求,提升并满足自己的道德需求。青少年的个人中心取向,会致使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忽视自己的道德需求,而通过内观疗法产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则可以消除其个人中心取向,引导其去发现并激发自己的道德需求,这对青少年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内观疗法简介

    内观疗法(Nai Kan Therapy),是日本学者吉本伊信于1953年研究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内观疗法具有保护性的治疗构造和技法,对于自我比较脆弱的患者也能给予关怀式的心理援助,是一种能让人进行深刻自我洞察的心理疗法。日本学者报道内观疗法不仅对神经症患者有治疗效果,对精神健康的人也能显示其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校正方面具有显著效果[6] 。

    内观疗法是围绕“别人为自己所做的”“自己给别人的回报”“自己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三个主题,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忆。把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活经历分成若干年龄段,从最亲近的人开始,以周围的人为对象,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观察。

    对内心进行自我观察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察觉到自己得到别人恩惠太多却未感恩图报带来的罪恶感,另一个是通过内省去察觉他人的爱。通过检讨实际生活中自身是“施”多还是“受”多,去体会在过去的人生过程中有哪些人关爱到我,或别人为我所做的事情。过去认为自己未被爱或认为别人对自己所做的一切理所当然者,一旦想起自己被爱而自己却为别人添这么多麻烦的事实,心理会有很大的冲击。内观者回想起自己被爱的体验,而自身又没有给其应有的回报,就会放弃对周围人的偏见,从而对他们产生“感恩的体验”,并注重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罪恶感和感恩意识的作用下,个体的责任感也会增强。, http://www.100md.com(黄辛隐 谢乾广)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