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1年第6期
编号:12091686
走出“小偷”的阴影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意象对话;习惯性偷窃

    案例背景:来访者小松,男,小学五年级学生。因经常偷窃,管教无效,由父母带来咨询。父母外出务工多年,初中文化水平。

    一、父母的困惑

    小松母亲说,从四年级开始,孩子就开始偷东西,原来是偷手表、mp3、mp4、收音机等小件物品,现在发展到偷钱、手机。我们不断地向失窃者赔礼道歉,丢尽了脸面。他还有一个特点,如果没有抓到“现形”就死不承认物品是他偷的。他的房间每天都紧锁着,谁也不让进,不知道他在捣鼓什么。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就成为讨厌的小偷呢?

    小松的父亲说,由于生活所迫,夫妻俩四年前就外出务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看。由于出了这样的事,孩子再不管教就毁了,去年他妈妈就留在家中。但她爱唠叨,使用打骂方式使孩子脾气变得暴躁。

    二、“管不住自己”的孩子

    初见小松,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孩子。我把好的感觉告诉他,并且认为他不是“小偷”,“拿东西”肯定有其他原因。小松显得有些紧张,像做错事的孩子在接受质询。

    我打消小松的顾虑,表示帮助他的意愿,而且谈话是保密的。

    小松说,读一年级的时候爸妈就外出打工。现在,妈妈在家照看。我一般只拿好玩的东西,拿钱只拿姑姑和妈妈的,而且只拿一部分。钱用来上网、买工具、买电子零件。拿姑姑的钱是因为她老在妈妈面前批评我,我是在报复她!希望她因为钱被偷而别回老家来。我把东西拿来是用来拆,拆了再组装,我的房间都是电器修理的工具、电线等,回到家里就一个人在房间玩,谁也不让进。

    当问到除了用“拿”的方式处理问题之外,还有什么更恰当的方法时,小松列举了四种:一是到废品收购站低价买自己喜爱的东西;二是向大人索要他们不需要了的电子产品;三是和城里的“表哥”分享或借用奢侈品(学习机、电子玩具等);四是向父母要求提高“零花钱”的数额,自己到电子商场购买所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60 字符